个人社会学视角下的世界与中国 —— 一个平民的独白 — 大国大城 = 超级资本原始积累

梦园呓语

14.2 大国大城 = 超级资本原始积累

14.2.1 大国大城概述

陆铭写了《大国大城》,概括来说,他希望 “在集聚中走向平衡”,政府发力发展节约空间和时间的 大城市规模集约经济 —— 户籍改革,劳动力自由流动;大城市不怕大不怕扩建,敞开发展并吸纳劳动力,实现人员高度集聚的规模经济。

“拥挤 Time、污染 Grime 和犯罪 Crime 问题这三种 “城市病” 对于中国来说并不可怕,事实上可能并不严重。大城市在合适政府政策下也不会陷入贫民窟拉美化,且更应去实现高密度基建。

过往土地金融导致地方以邻为壑、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高大全项目体系可以休矣。当然,这点批判完全没有问题的,许多专家也痛陈这一弊端,本书也涉及,这已是一种定论。

14.2.2 具体批判

笔者无意于多么科学详实、引经据典地说明自己的批判观点,对于这样错漏百出、昭然若揭的书来说并无必要。

接下来笔者逐条引用《大国大城》陆铭观点,然后进行具体批判:

  • 1. 无知之幕

    美国的政治学家罗尔斯在他的《正义论》当中提出,一个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各方,都应该被放在同一个标杆之后,在那儿 没有角色之分,也没有社会差异 ,这样的原则被称为 “ 无知之幕 ”(veil of ignorance)。更通俗地说,其实这就是国际版的 “换位思考” 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意味着在公共政策的讨论当中, 每一个公民所持的观点应该与自己的社会身份无关。 再换句话说, 公民所持的观点不应该跟自己是否在当前处于既得利益的位置有关。

    中国的地方政府最大化本地利益,缺乏彼此之间的协调,国家利益被忽视,这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发展的道路和可持续性。 中国已经到了呼吁每一个省、每一个市、每一个县、每一个人放弃本地思维,顾全公共利益的时候了。(中央的更加集权,行政性配置,是否可能?地方不均衡如何解决?落后地区如何照顾?)

    不管是通过 财政转移支付 的方式,还是通过 帮欠发达地区还债 的方式, 发达地区都需要负起相应的责任 。读者可能会问,发达地区为什么要负起这个责任?道理并不复杂,因为这是 统一国家的必需 ,而且,发达地区恰恰是因为处于一个统一国家和统一货币区的内部,享受了统一市场的好处,获得了来自欠发达地区不断流入的劳动力资源,并且恰恰因为自身是这个国家统一货币区的一部分而成了金融中心。 只想要统一的好处,不想承担统一的义务,这是任何国家的政治都不会允许的。

    “无知之幕” 本身没有错,但当前世界不正是笼罩在功利利己这一经济学倡导的 “理性” 之下么?陆教授知道 “ 发达国家才不会以天下大同为己任呢!” 但似乎不知道自由经济学家们口中所说的利己 “理性人”,不止包括人,也实际包括着各级各处人的组织。从何让各级各处组织和个人放弃自利,去实现这无知之幕呢?中央如何呼吁和管控?级级以邻为壑,事权层层下压,财权层层上收的过去,振臂一呼就变成大同天下,统一大国了?真好!共产主义一夜间到来了!真是正确又毫无营养的梦话。

    我们回到恩格斯《论住宅问题》,看到了历史的轮回:

    现代的国家不能够也不愿意消除住房灾难。 国家无非是有产阶级即土地所有者和资本家用来反对被剥削阶级即农民和工人的有组织的总权力。 个别资本家 2 不愿意做的事情,他们的国家也不愿意做。 因此,如果说个别资本家对住房短缺虽然也感到遗憾,却未必会受触动而去从表面上掩饰由此产生的极其可怕的后果,那么, 总资本家,即国家,也并不会做出更多的事情。国家顶多也只是会设法在各地均衡地推行已经成为通例的表面掩饰工作。我们看到的情形正是如此。

    笔者知道,资本和性质等问题较为敏感。这里主要请读者理解。诚然,资本主义不完美,相当具有破坏性,但至今仍是革命性的和先进的,尚未有可以取代的生产关系。过去的所谓社会主义其主体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或许只是一个空想,并不具备多少科学成分。中国不能不走向这条道路,不然早就崩溃,只是我们走的太快太快,也舍弃了太多太多⋯⋯本章首节引用了沃夫冈・斯特里克的几段话。在他看来,马克思可能悲观了, 资本主义如今日益严重的危机可能在尚未有新的革命性生产关系出来之前终结 。笔者对此抱有怀疑。

    至于国家,也请理解这番直言。笔者只是一介草民,于国于家无用,身无长物;没有加入什么结社团体;更无什么图谋不轨。只是世界各国如今都太危险了,中国作为各大国强国眼中的大肥肉,皆欲分我血肉、食肉寝皮,更是危险中的危险;而国外垄断金融寡头对我国的侵蚀程度并不乐观,国家肯定有相关了解,情况应当比大部分人想象的要更加可帕。当前资本主义危机如此严重,也正有没有了竞争意识形态(哪怕是宣称)的压力这一原因。笔者说出来,便想给出一个小压力,使国家不至于那么乐观,政策后果不至于那么坏,能减轻一些就好。

    以上部分太尖锐?删减?

  • 2. 用人均 GDP、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来考量区域平衡

    应该从 GDP 总量增长的考核转变为人均 GDP 的考核。特别是对那些人口流出地来说,追求人均 GDP、人均收入和生活质量才是长久之计,

    经济学家的研究发现,在欧洲,收入不平等减少快乐,而在美国,这种效应却不强。这实际上就和美国社会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流动性更强有关,其实,“美国梦” 的道理就是说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致富的机会

    前文已述(见 13.7  节),GDP、总收入的加总方式,无法说明分配不均、贫富差距、社会福利这类问题。大区域(比如美国的州)人均的本质仍是加总,同样无法说明这类问题。陆铭进而通过美国各州人均 GDP 比较平衡,证明美国区域发展均衡。美国梦 “每个人都平等地拥有致富的机会”,哈哈哈哈⋯⋯美国财富不平等可见表 13.4 。

    (image)

    图 14.1:美国困境社区指数(按 districts 划分)

    也可以参考美国经济创新集团(The Economic Innovation Group)发布的困境社区指数(DCI,the Distressed Communities Index,见图 14.1 )3

    可以根据以上 DCI 链接网址,进一步阐述美国区域不平衡。

    但是,城市化和地区之间的自由移民是一个 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只看 特定时段的局部地区 ,就可能会觉得,劳动力流动并没有带来地区间收入水平差距的缩小。

    陆铭倒是知道均衡需要长期(实际上根本不可能均衡)。可在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区域失衡中,中国中央和地方、地方和地方、政府和人民的矛盾恐怕早已内爆了。

  • 3. 不可能三角

    第一,国家的统一。

    第二,经济效率的提高。

    第三,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

    大国发展的 “ 不可能三角 ”,而如果要破解这个 “不可能三角” ,转变为 人均 GDP、人均实际收入和生活质量意义上的 “平衡”,而这种人均意义上的平衡恰恰是,就必须改变 “平衡” 的定义,将经济资源和人口均匀分布意义上的 “平衡” 可以在人口自由流动的过程中实现的,不需要大规模地采取行政控制的手段来对人口流动进行限制。

    前面一条已述人均 “平衡” 的荒谬。那么按陆铭说法,我们还是要面对不可能三角。我们是要国家的统一,还是经济效率的提高,还是区域之间的平衡发展呢?事实上会走到哪一步?

    恐怕这三角三边全部失败,只留资本寡头的胜利,他们可以资本外逃或当买办。

  • 4. 持续发展

    未来中国的严峻挑战是城市部门是否能够 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并且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就业岗位,特别是 服务业岗位 ,从而吸纳更多的农村人口进城,使得城市化率不断提高,直至 75%,甚至 80% 以上的水平。我们应该担心的,不是劳动力总量的枯竭,而是未来城市是否具有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能力。

    大家可能会怀疑,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能够实现 75% 以上的城市化率吗?问这个问题,在本质上就是在问中国能不能 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最终成为发达国家 。未来中国的城市化率到底能够提高到什么程度,主要是看城市部门是不是能够 持续地提高生产率,并为农村进城的移民源源不断地创造就业, 如果能做到,农民就可以不断地减少,最终,通过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提高 少量农民的收入

    进城农民可从事餐饮、家政、网约车、快递、外卖等服务业,大城市伟大规模的服务业,能容纳那么多人呵!

    当前世界环境及生产关系之下, 从无 “可持续发展 ”。即使在主流经济学,也只有上升和下降的 “ 经济周期 ”。可持续发展是梦,或是谎言!我们必然要经历下行期,甚至可能就在五年内、后年、明年。中国市场经济以来,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这使我们太乐观了,真的太乐观了⋯⋯

    不可能持续发展的境况下,陆自己的论述就会将我们引到农民数量不可以不断减少,或者被迫挤进城市成为贫民。这点无需多说。

  • 5. 政府支出和中央转移支付

    我们的陆教授说了几句冠冕堂皇的话,既好听又正确!但能做的是什么?做不到的后果又是什么呢?

    陆几处说到:

    社会保障健全 则储蓄的动机将减弱。

    通过 中央向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可以为人口流出地的养老提供更多资源。 更重要的是, 全国的养老保障体系将逐步走向一体化 ,这时,即使人口流出地面临更为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也不需要担心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农民在放弃土地的时候要满足 自愿、有就业、有社会保障、土地(或建设用地指标)能够市场定价这几个基本的前提 ,让农民 避免被剥夺 。而以禁止市场交易的方式来保障农民,这是最为荒谬的逻辑,其结果恰恰是给不尊重土地产权的行政性剥夺找到了借口。

    在 “蛋糕做大” 的情况下,中央财政就更有能力来进行 区域间和城乡间的财政转移 ,但未来的财政转移应该更多地用于 城乡和区域间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比如说提高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师和医护人员的待遇,相应地减少欠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政府的财政负担,以促进区域和城乡间在生活质量上的平衡,实现 “动人” 和 “动钱” 的良性互动

    如果一个城市可以通过 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的投入 ,从而放大正外部性,会引导城市进一步向有效的更大规模城市发展;如果一个城市可以通过 技术进步和政府的管理措施 减少负外部性,也可以使这个城市更加有效地运转。

    对于部分国家出现的贫民窟现象,要作有针对性的分析。城市经济是否可以持续增长,从而为农村移民创造就业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一些拉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制约了低收入阶层提高收入的机会。而在印度这样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城市经济高度偏向现代服务业和信息技术产业,为低技能者创造的就业机会有限。

    中国城市的土地是国有的,这在根本上可以允许 中国城市政府作出更好的规划 ,以及 向低收入居住区提供基本而必要的公共服务,来防止大面积贫民窟的出现。

    大国大城策略,要求在中国债务累累的情况下,国家继续进行巨额投资,发达城市要大力扩张必然巨资投入基础设施扩张。土地金融造就的大量衰退城市又被人为加大其人力流出。中央要从自身和发达城市抽水,为衰退城市财政转移支付,用以发展落后地区的教育、培训、民生、公共服务等。你猜利己遍布的今天,中央有多少钱?发达城市愿不愿意,会不会软性反抗,又能抽出多少水来?继续超发货币是吗?

    普遍劳动力过剩、土地金融导致多数城市衰退的现状下,让农民挤入城市谋生,小城市市民挤入大城市,这一系列人造集约规模经济(资本史上也一直如此人造,而非什么自由市场。)之下劳动力只会更加溢出,失业后备军必然更大。中央需要在目前负债累累、养老保障覆盖面不足、养老金缺口巨大且持续扩大的今天,负担起更全面的社会保障。说得很好,点赞!资金从何而来?如何保障就业?危机之下农民又如何自愿放弃土地前往城市?农民、城市职工的社会保障肯定要政府支出,我们现实的社会保障什么水平,要达到这个目标又需要什么水平呢?不知从何而来的巨额支出!

    建设用地指标交易中,出卖土地指标方一般会是土地资源较大、发展落后的城市。农业工业化所需人力极少,即使地方政府获取了收入,也难免面临无法发展非农经济的困局。人力将会进一步流失,利得者是农业工业化的所有者,勉勉强强可加上地方政府。

    这点笔者不了解,或许错了,读者可以补充,但不影响本节结论。

    正是大规模快速城市化造就大量贫民窟,城市化在消除过往贫民窟的时候,也将在未来产生条件更为恶劣的贫民窟。中国过去充满活力的 “希望的贫民窟”—— 城中村因城市新增建设用地、发展工业和房地产中大部分消亡,但将在步步改造中产出生活条件恶劣、犯罪事件频发、公共服务无法保障、没有明天的 “绝望的贫民窟”(见 2.8  节),届时将处处有 “深圳三和”,里面到处有不怀希望的 “挂逼”。

    20 年来,各行各业均有不少人担心中国出现 “拉美化”,陆认为中国实现大国大城就不会 “拉美化”,要求政府 “作出更好规划⋯⋯基本而必要的公共服务” 等等。 其真实目的是将可能出现 —— 其实是必然出现的 ——“拉美化” 贫民窟的责任转嫁给政府! 不是我的政策提议不好,而是因为政府技术和管理水平差,超出预期!不知道读者们是否还记得本书提及的个别专家学者对 80 年代中后期双轨制的论述。政府管理水平又如何提高至可以应对其中种种问题?政府实际能力的限度是多少?我想政府和专家都应该明白。

    当前地方以邻为壑、各自为政,陆对此也批判。但陆所要求的是 1980 年代以来一个从未有过的空前集权的中央政府!一个具备超凡入圣管理水平的政府!一次 超级大跃进 呵!完全无视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复杂化,更重要的是无视现实境况。

    土地的市场定价,呵呵,恐怕是软硬暴力下才会有这样一个 “市场” 吧。这条放在本节总结时再论述总结。

  • 6. 地方比较优势

    ,倡议中国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农村、农家乐、山海旅游景点或港口均是如此,大多数人第一反映是这究竟能对这么大中国的经济帮助多少?类似观点有时并非是 “专家” 高瞻远瞩, 更可能是别有用一些 “专家” 提出了常人都不理解的 “比较优势救国论” 心 。将特殊提升至一般后,建立自己提案的伪合法性和伪有效性,隐藏其真实动机。

    个别、特殊、一般(普遍)这三个基本的哲学概念及其矛盾和张力常常被忽视。国家和人民要小心对待任何 “比较优势” 的说法!比较优势基于区域 特殊性 ,一定要考察相应提案能覆盖和折射中国多少区域;有相近比较优势的区域过多也会使其同质化,走向 一般性 ,丧失 特殊性

2  恩格斯注:这里与问题有关的只是资本家,因为 参加这种事业的土地所有者首先也是以资本家资格出现的

3  对困境社区指数 DCI 的中文介绍可见澎湃《美国社区评价:困境社区指数和繁荣城区体系》。

14.2.3 总结 —— 美国式道路的超级原始积累

本节以陆铭《大国大城》为例展开批判,并非因为陆铭是段位很高的 “高级知识分子” 或很专的 “专家”。相比于他那些可以十句话里九句真、只有一谎为利益目的的同路 “专家”,他的话术并不高明,往往以片面论述全面,以个别论证一般,以小作文抒情代替论证,但其 “大国大城” 政策提案却真是太可怕了。

大国大城其实并无多少新意,其实只是我国政府 2012 年所提 “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 新四化的扩大版,我们也一直在走这条道路。要说有新意,那就是倡议立刻将区域限制由省市县直接扩展到国家一级。

土地的自由留转、市场定价不会在过去 200 年或者未来几年内实现,只能在农业税、政府和资本协作的羊吃人、农业工业化挤出小农生存空间等软硬暴力中实现。希望是不学无术的笔者错了。

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有基本了解的人,便可以看出这是赤裸裸的超级 “ 资本原始积累 ”,并且是超级 “ 美国式道路 ”。

我们回看历史,美国式道路是建立在殖民者造成的印第安人累累白骨至上。19 世纪中后期俄国民粹知识分子正是害怕血淋淋原始积累才走向社会主义的探索。1900 年代之初政治强人如列宁认为俄国要生存和发展最好是经过 “美国式道路”—— 农业工业化资本家,也只敢借希望由沙皇俄国来推动。斯大林掌权后搞了古拉格和大迁徙,效果并不是很好,并造成巨大灾难(见 9.8.1  节)。毛泽东尝试大兴农田水利基建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社会实验失败后,也只敢城乡二元对立固化、工农剪刀,先保障城市经济,同样不搞或者不敢搞 “美国式道路”。

大量失地农民,过剩的产业后备军(失业和半失业者),无限压低的工资⋯⋯中国人已经不是饿不死就不乱的中国人了,届时党和国家将面临极大危机,甚至是前所未有的危机!陆的真实目的到底是什么?谁最得利?最后的胜利者只有国内外的金融和土地食利者 —— 金融垄断资本家(那时土地已归于金融。)。

这便是新自由主义,步步吸取国家和人民血液至死也不休,定要寝骨食皮。矛盾的对象最后可能直接被转嫁给党和国家。“啊,政策是好的,让和尚念歪了”!党和政府不可不防啊!

我国在 1992 年后没有经历完整经济周期,1998、2008 年左右依靠原垄断在国家的土地红利超发货币渡过难关,但不会一直这样下去⋯⋯除非我们能战胜美国资本,寝骨食皮美国;或者战争侵夺他国财产、灭失自己人口等等⋯⋯这都是太过邪恶的道路,并且艰难未知后果。

党和国家需要更悲观反思危机,需要更谨慎小心政策提案,甚至可能需要坦诚面对和释放些危机。超发货币不持续,其实谁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