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园呓语
9.7 斯大林模式
随着斯大林领袖地位的进一步稳固,斯大林模式开始逐渐成型。
-
1. “ 围攻富农 ” 的政策受到一些富农激烈反抗 —— 放火、煽动、阻碍粮食收购、甚至暗杀,“粮食收购危机” 被认为是富农对苏维埃的反抗。1929 年,政策转为 全盘集体化 和 消灭作为阶级的富农 ;全乡全村土地纳入集体农庄;将全国 3%–5% 的农民划为富农,不允许富农加入集体农庄,并将其土地、机器、财产收归集体农庄;将富农、反抗粮食收购和集体农庄的家庭大规模迁徙至偏远、恶劣地区。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富农家庭的划分被严重扩大。从 1930 至 1932 年全盘集体化结束,被迁徙富农家庭约为 40 万户 ,人数约为 180 万人 。 [51]
1932-1933 年,苏联爆发大饥荒,当前学界大多数认可乌克兰 “大饥荒” 死亡人数在 300 万 左右,约占苏联饥荒中死亡总数的 一半 。 [52]
苏联体制下的官僚刻板追求数字政绩是富农迁徙扩大化以及大饥荒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什么在苏联这种极权体制下,容易产生无视大量人民生命安危和伦理道德的官僚化,这需要很大重视和反思。笔者认为,简单将其评断为意识形态宣传的群体化错误,而不从 个人、人性 上找原因,远不能达到全面和深刻的水平。两方面都要深刻反思。
合作社系统所属机器拖拉机站和维修空间移交给全苏机器拖拉机站总管理局;扩大 预购合同制 ,1933 年预购合同制转为 义务交售制 ,定额上交农产品,剩余产品归集体农庄和个人所有,使集体农庄和个人获得了更多利润。
-
2. 斯大林模式也取得一些飞速发展,以下内容摘自多个文献。
1931 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 30%,到 1932 年这一比重上升为 50%。1929-1933 年,苏联用于购买机器设备的外汇开支达 60.1 亿卢布。[41]277
正当大萧条席卷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时,苏联经济的增长率急剧提高。1928 至 1937 年间,工业生产增长 3 倍 ,从不足国民生产的 1/3 发展到接近 1/2。1937 至 1953 年间,工业再次增长 两倍 多,到斯大林去世时接近于总产出的 60%。这一切只有通过 大规模投资 才会成为可能。每年平均有 20% 以上的产出用于积累, 工人与农民的消费显著下降 ;工人的实际工资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初才再度达到 1928 年的水平,而农民的生活水平下降得更多,需要更长的时间恢复 [53]31 到原有水平。
) 苏联已从旧俄时代的落后的小农国家变为技术和经济最发达的先进国家之一 …… 苏联已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从而巩固了 国家在经济上的独立 ,因为苏联(1933 年 1 月 10 日,联席会议决议在对第一个五年计划总结中提到,已经能够在本国的企业内生产大部分必须的设备。…… 苏联已由小农国家变成了拥有规模最大的农业的国家 …… 失业现象已经消失 ……(因欧美经济大萧条影响)在美国,根据官方统计,但是加工工业中的在业人数,就由 1928 年的 850 万人减少到 1932 年的 550 万人。而根据美国劳工联合会的统计,美国整个工业中的失业人数,在 1932 年底已经达到 1200 万 人…… 在英国,根据官方统计,失业人数由 1928 年的 129 万人增加到 1932 年的 280 万 人。在德国,根据官方统计,失业人数由 1928 年的 1376000 人增加到 1932 年的 550 万 人。 [54]321-329
到 1934 年, 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 ,在国民收入中已占 99.1%,在工业总产值中已占 99.8%,在农业总产值中已占 98.5%,在商业企业零售商品流转额中已占 100%。 [55] 5.4.2 节
这时候其实走的正是应用杜冈 “社会财富增加,社会收入减少” 的道路。
-
3. 1929 年,除住房建设合作社所有的住房以外,一切住房都转变为 国家所有制 ,并逐渐形成党对住房事业的高度集中管理。并且国家对 住房建设合作社 的扶持逐年减少。
1937 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住房租赁合作社和住房建设合作社及其联社被撤销,由地方苏维埃和国家机关及工业企业直接管理国有住房。 百分之百国有化 。党高度集中的管理最终形成,成为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55] 第 7 章末 。
但是 工人的等级化以及官僚的等级化 在住房方面也有明显体现,其中官僚待遇整体比工人待遇要好得多。
-
4. 在考察受斯大林执政期间迫害致死和间接致死的具体人数上,常掺杂过多集团的功利目的或个人主观随意。有彻底妖魔化,也有为其辩护甚至美化的倾向,可谓光怪陆离。其实不管这个数字是 800 万还是 2000 万, 无论如何也无法否定斯大林时期存在暴力极权、反人道和邪恶的一面 。
[56] 可谓是一篇雄文,推荐大家观看。1937-1938 年确实是大清洗关于大清洗断代和具体迫害致死人数,笔者倾向于吴恩远的观点。吴恩远《苏联 “大清洗” 问题争辩的症结及意义》运动高潮,这点是共识。吴也在《苏联 “三十年代大清洗” 人数考》一文中列举斯大林其他时期政治镇压的数据。
1937-1938 年的大清洗运动虽然只有一年多时间,但仅以死刑犯为例,被判 死刑 的政治犯人数约 68.2 万 ,占 1921-1940 年判死刑的政治犯总人数 749421 人的 91%,占 1930-1950 年代被判死刑 786098 人的 87%,也就是约占 “整个斯大林时代” 被判死刑总人数的 90%,更占马文认定的大清洗年代被判死刑总人数的 99% 以上(1935 年仅有 1229 人判死刑,1936 年为 1118 人,1939 年为 2552 人)。
另外,1937-1938 年,按吴的数据,以政治镇压罪名被逮捕的政治犯人数为 130-150 万 。整个斯大林时期,被判刑的政治犯人数为 380 万 左右。
斯大林发起的大清洗及一系列扩大化运动,波及党政军及文化、科学、艺术行业,使苏联政治学、经济学发展从此迟滞,斯大林本人的极权统治得以建立。其积极性的一面就是通过这些恐怖统治手段,工业劳动纪律得以增强,农村反抗难以再兴风浪,官僚的反对意见日渐消失、高度围绕斯大林极权中心。“大清洗” 的政策宣传使一些平民、贫民反倒对其充满热情和希望。苏联进入斯大林个人崇拜时期。
据赫鲁晓夫和一些文章,斯大林临终前曾想 再次发动一场针对官僚的 “大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