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会学视角下的世界与中国 —— 一个平民的独白 — 马克思 “科学社会主义” 的缺陷

梦园呓语

9.2 马克思 “科学社会主义” 的缺陷

自马克思中学毕业前夕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至其生命终结时未完成的一些作品,我们都可以鲜明看到贯穿马克思思想的一条主线 —— 社会伦理 。马克思的社会伦理不直接讲求个人伦理,它讲求人的 “ 社会性 ”。因为 “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之恶主要是由综合历史社会关系影响,真正解放的人本质只有在相当和谐的社会才能实现。

大部分人将马克思学说分为三个部份,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其中科学社会主义部份描述了一个美丽前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自由王国、共产主义社会。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均没有具体描述实践方式。

这种一切(本)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所造成的结果,不是普遍的肯定,而是普遍的否定。1 在这种普遍的否定中,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为什么马克思反对资本主义,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说过一句话说,遮盖,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 “ 资本拜物教 ”。

如何实现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转变,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给出了一个易懂简洁的说明:首先,是一个 “ 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 ” 下的过渡期

(共产主义社会)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

所以,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 资产阶级权利 ,虽然原则和实践在这里已不再互相矛盾,而在商品交换中,等价物的交换只是平均来说才存在,不是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3]434

这就是 “ 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 ”,或者称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也一般称为 社会主义社会 ,是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过渡阶段, 它仍带有(平均来说)等价交换的资产阶级法权

那么,为什么初级阶段可以发展自资本主义社会呢?

[36]538,等价交换商品成为现实,个人也与一切人普遍异化的同时又与一切人发生关系;同时导致创造最多价值的人反而沦为 “没有财产的”“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 、“普遍异化” 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基于历史唯物对资本主义的破坏性分析鞭辟入里,但是他求得建设性的共产主义自身却并不是历史唯物的,而是伦理价值目的论,并且是彻底偏离了 “科学” 二字的伦理价值目的论。

他的不科学成分笔者总结如下:

  • 1. 人是动物的一种,马恩学说夸大了人相对于动物的优越性。他最终要实现的是人超越动物性和原始性,使人类与自然中的天空大地一体。笔者记得马恩也都曾在文章或书信中说过这是个永远无法到达但可无限趋近的最终阶段,并非是要人性完全超越动物性 2。但这点其实并不是最重要,我们接着看。

  • 2.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一般规律的现实考察,主要基于曼彻斯特大工厂生产模式。在《资本论》第三卷中加入了金融资本、土地、平均利润率的考量,天才地、先驱地批判了金融资本。但最终还是小看了资本主义的 “革命性” 和 “进步性”,就如后现代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利奥塔所认为的: 就当前而言,资本主义可以消融一切对立和异己的东西,能够吞噬一切。

    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结合历其实马克思自己也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中说过:史经验和当今现实,资本主义仍在发展,仍未发挥其全部生产力,那么在此情况下 “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 是否会产生,统治阶级是否是无产阶级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

  • 3. 即使按照马克思对于历史唯物的考察,或者按照列宁、斯大林的 “五段论” 去考察人类历史,我们不无悲伤地发现,从奴隶社会至资本主义社会,每种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每一个新兴的、替代了之前上层阶级的阶级,无一不是代表了比旧上层阶级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更为强劲的经济增长。但这种新上层阶级的兴起是较为 历史自然形成 ,与旧上层阶级的 融合、过渡 一般也较为和谐,有时甚至是直接脱胎于旧上层阶级。而 “无产阶级专政” 首先是由理论指导,并非像马克思所说 “现实的运动”;其次为了实践它所需要的暴力实在是太暴力了。

综上,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确实是一种基于马克思强烈 “改造世界”、解放全人类愿望、偏离了科学的价值目的论。

笔者认为,马克思这一仍带有 “空想社会主义” 色彩的伦理目的论与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着同样的结构,而不是柏拉图。

(苏格拉底关于善的知识)包括两个有重大意义的先决条件:一个是心理学上的,即明显的唯理智论;另一个是伦理学上的,即明显的幸福论……

就此苏格拉底把世俗说教的一般道德提高到科学的水平。[37]113

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智慧,恶源于无知,试图将德性等同于客观规律,借此让人类世界成为一个幸福的伦理世界,并为贯彻这一信念而殉葬。马克思很可能也是如此,最终导致不管他怎样为 “科学” 一词辩护,这都使其摆脱 “目的论” 的范畴。

马克思晚年关注过俄国革命的可能,与俄国民粹派有过交流,提出过资本主义不发达国家跨越资本主义 “卡夫丁峡谷” 的猜想,但这一猜想并非是有集体土地基础和意识的俄国可以独立革命成功;而是俄国革命的最终成功仍要依托于 “ 西方发达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呼应 ”。 [38] 帕尔乌斯和托洛茨基所提 “ 不断革命论 ” 的革命动力学也正是因此建筑于西方革命成功,这是 必要条件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批判的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中的 “科学”,不是彻底否定历史唯物主义,更不是全盘否定马克思。没有任何一人的社科理论可以健全,我们要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辩证发展。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的考量至今仍有巨大意义,甚至直接应验;科学社会主义中也提供了些理念、理想和具体方法,只是我们将更加负重前行。

1  括号中的文字为笔者所加。这句话的前半句起源于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 [34]531,发展自对马克思具有重大影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 “市民社会是个人私利的战场, [35]309。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场,同样,市民社会也是私人利益跟特殊公共事务冲突的舞台,并且是它们二者共同跟国家的最高观点和制度冲突的舞台。”

2  笔者已不记得马恩类似话语出现在哪几篇文献里,印象里马克思在论述康德时有提到过,恩格斯一封书信中比较直接提出,如有读者知晓还望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