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会学视角下的世界与中国 —— 一个平民的独白 —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分歧

梦园呓语

12.4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分歧

这一阶段我党高层领导人均认为要纠极左并且发展经济,但就计划和市场两者占比多少存有分歧。

以邓小平代表的自由派倡导更全面的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赵紫阳都属于自由派,笔者认为两位 “年轻人” 均是被拔苗助长的改开急先锋,用以应对 “老人政治” 中的保守派。

以陈云为代表的保守派倡导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支持改革开放,但改革开放的步伐应该慢一些。前台人物可能是姚依林、李鹏?

1977 年 7 月 26 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和讨论国家计委《关于引进新技术和进口成套设备规划的请示报告》。报告说,今后 8 年,除抓紧把 1973 年批准的 43 亿美元进口方案(即 “四三方案”)中的在建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外,再进口一批成套设备、单机和技术专利,总额为 65 亿美元。[76]

中央较为乐观,会上就开始加码进口计划,并在之后掀起出国考察热,希望利用西方资本危机的时机,大力引进进口设备。在 1978 年 7 月 6 日至 9 月 9 日召开的国务院务虚会过程中,陈云曾提出 “务虚会是否多开几天,听听反对派的意见,可能有些同志有不同意见”。但务虚会最终结论仍是膨胀到 “8 年基本建设投资从原设想的 4000 亿元增加到 5000 亿元。10 年引进 800 亿美元,最近三、四年先安排三四百亿美元。”

仅 1978 年,中国实际签约的引进项目总额为 78 亿美元。这比 1950–1977 年 28 年引进项目总额的 65 亿元多出 13 亿美元。这些项目引进所需资金,大多都依赖外债,且外债规模远远超出当时国家的还债能力。此外,由于对引进项目的要求过急,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比如 1978 年 12 月最后 10 天就签订 31 亿美元的协议,因而在实际过程中,有些项目难于建成和正常运转,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浪费。[76]

“洋跃进” 造成了农业和工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电力交通和大型设备、投资和消费等比例失调。

1979 年 3、4 月,针对比例失调,提出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 “调整、改革、整顿、提高” 的新八字方针,决定从 1979 年起用三年时间,认真搞好调整,同时进行改革、整顿、提高的工作,这是全党的中心任务。“国民经济调整第一次决策的关键人物是陈云,陈云的意见得到邓小平、李先念的支持。”10

1979 年底,基本建设的总规模不仅没有压下来,相反财政收支逆差 170.7 亿元,出现建国以来最大的赤字;外贸出口虽然比上年有所增加,但进口增加更多,逆差 20 亿美元。到 1980 年底,财政、外贸继续保持巨额赤字,迫使两年增发货币 130 亿元, 造成物价大幅上涨。 [75]

1980 年 5、6 月讨论制定六五计划时,陈云提出确保财政平衡、信贷平衡,为此可放缓经济增速,大大压缩基建规模、预防财政赤字、通货膨胀。

邓小平支持大力开放经济特区、吸引外资。陈云对沿海地区资本和外资投机保持警惕,认为资本的唯一目的是超额利润,担心不良后果;希望任用的沿海地区领导更为思想坚定而不是 “头脑灵活”,但没有成功。赵紫阳认为陈云在 1981、1982 年打击沿海地区经济领域犯罪时有扩大化错误,有碍于改革开放进程。

1984 年因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信贷发放过猛、过多,基建规模过大,导致通货膨胀。陈云支持大缩基建和财政赤字;胡耀邦对产值和经济发展速度不是一般乐观,漠视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赵紫阳支持较为柔和的软着陆。

据赵紫阳,1987 年 10 月 25 日,赵紫阳在中共十三大作《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大会报告时,陈云离席。看赵的前后文,可能是赵在报告中提到 “ 政府调控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 ” 时。

1988 年 1 月,在严重通货膨胀的态势下,赵紫阳希望沿海发展更快些,进口国外原料,利用国内劳动力密集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在发达国家转向知识、技术和资本密集型生产的形势下发展出口;姚依林、李鹏担心会给全国经济过热带来影响和地缘经济发展不平衡;陈云等老人担心进口国外原料后向国外半成品、成品出口是否能够通畅流通。就今天看来,在邓小平支持下的赵紫阳这一举措是积极正面的,并为今日中国成为当今世界工厂奠定了基调,功不可没。

1988 年 5 月 18 日,姚依林到陈云处,通报赵紫阳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对价格、工资改革的意见。姚依林说:我们设想,从明年开始,每年价格上涨百分之十,连涨五年。每年人均收入增加百分之十一、十二、十三、十四,算四笔账。陈云问:你看可以 理顺价格 ? 姚依林答:我讲初步理顺,用五年时间。陈又问:物价连涨五年,情况会有什么变化? 姚答: 价格总水平提高百分之六十到八十,工资增加百分之百。 陈云表示怀疑,说:“物价每年上涨百分之十,连涨五年,我打个很大问号。” 姚依林说:这条路是否走得通,我也没有把握。陈云进一步点出:问题是,物价连续上涨百分之十,影响的面很大。如果把这个计划公布于众,赵紫阳 敢讲不敢讲 ? 姚依林:那非讲不可。陈云又谈到物价上涨后 不拿工资的农民怎么办 ,并说:根本问题是农民从土地转出来,拿工资,比当农民好得多。但这个事很不容易。 我们有生之年,农业过不了关。1984 年粮食丰收,有些人头脑发热。我说,万元户没有那么多,无粮则乱。当时,有些人不相信。这次谈的是一个牵动整个国计民生大局的问题,因此谈了两个多小时才结束。11

赵在《改革历程》中,也有提到 “1988 年 5 月我在政治局会议上作了一个报告, 题目是《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提出今后经济体制的改革, 用几年时间进行 价格改革, 相应地增加职工工资 , 认为这是解决走向市场经济, 结束两种体制并存、价格双轨制的一个关键性战役。” 他认为当时提议有些简单,应该辅以 加强企业管理 的措施⋯⋯

赵对经济的认知水平,一言难尽⋯⋯真要实施了,到时怕不是全民抢货囤货,企业涨价,市场混乱程度绝不会亚于 7 月份之后的抢购风潮。

赵将 1988 年、1989 年严重通货膨胀的问题归于邓小平为解决双轨制并轨,大幅放开市场价格的 “价格闯关”:

1988 年出现的物价上涨 18.5% 的严重通货膨胀, 问题既不出在信贷的失控, 也不是出在基建规模过大, 这两项都没有超过原 “软着陆” 方针下所规定的指标。主要问题是出在 储蓄存款大量下降 …… 现在回过头来看, 如果我们不采取上述的思路和做法, 而是继续实行调放结合的方针, 如果说感到过去步子太小了, 可以把物价放开的步子迈得更大一些, 更快一些。同时借鉴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 使银行利息高于物价上涨指数, 实行 保值储蓄 ,1988 年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可以避免的。[77]129

鄢一龙和胡鞍钢引用刘国光主编《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中的数据:

(1986-1990 “七五” 计划期间)继续推行 1984 年开始的经济过热政策,信贷资金运用增加达到 10686 亿元,货币投放量达到 1657 亿元,均大幅度超过计划指标(分别为 5745 亿元、1000 亿元)(笔者注:也明显高于经济增长。)[62]

笔者认为,赵的说法明显站不住脚,保值储蓄如何能够与通膨、基建、价改、贷款利率、中央财政负担等方面割裂开来单独实现呢?同期陈云、李鹏、姚依林的担心是正确的。

1988 年因价格闯关彻底失败,保守派势力处于上升趋势,自由派势力有所减弱。

1989 月 26 日至 30 日,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批准了中央政治局向这次全会提出的 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 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治理经济环境,主要是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整顿经济秩序,就是要整顿目前经济生活中特别是流通领域中出现的各种混乱现象。

1990 年 2 月 22 日,《人民日报》发表时任宣传部部长王忍之长文《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提出议题:“推行资本主义化的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改革?” 全国开始兴起 “ 姓资还是姓社 ” 大讨论,这一年主要是保守派出击。

1991 年 1 月 1 日,皇甫平 12 在上海《解放日报》援引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兼市长朱镕基同志讲话 “何以解忧,唯有改革”,发表文章《做改革开放的 “带头羊”》。3 月至 4 月,皇甫平连发三篇文章,引发国家上下激辩。4 月 8 日,全国人大七届四次会议补选朱镕基为国务院副总理,兼任国务院生产办公室主任、党组书记。” 但自由派仍未取得绝对优势。

邓小平 1992 年 1、2 月以全家度假为由再次南巡,争取到一些省委省政府和军队的支持,以类似于 “地方包围中央” 的方式,实现了他的政治抱负,确定了坚定不移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中国正式进入市场经济体制。

80 年代过渡时期,胡耀邦和赵紫阳和两人对宏观经济的认识可谓浅薄,对财政赤字、通货膨胀、基建规模过大、市场变化等问题实在是太过于乐观。

陈云对胡、赵二人的批评多数成立,认为要辩证看待市场经济的思想也成立。但陈云当时主要处于保守、被动一方,最终也是市场经济完全取代市场经济,这导致难以用现实发展去验证其理论和实践对错。

陈云始终高度重视粮食战略,建国后的统购统销政策也是由他制定(可见上一章)。城市粮补、进口粮食、控制粮价其实也是延续 “工农剪刀差”,其自述 “ 我们有生之年,农业过不了关 ”,这其实有现实的绝望和无奈。

中国最终还是走向了市场经济道路,且走得太快,或许这是历史和市民社会的必然吧⋯⋯

邓小平与陈云虽有不同见解,但达成了不上纲上线扩大分歧的默契,斗而不破,能够互有吸收和让步。在邓小平 1992 年 1、2 月南巡后,陈云随即在 4 月份访问上海并表扬了上海改革开放的发展。笔者认为两人间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民主,对党内整体的求同存异和团结民主起到了好的榜样作用,只是可惜同样并没有走得太远,没有推广至下级官员之间。

10  蒋永清  《简述 1977 年至 1982 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两次决策》

1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一九八八年物价闯关前后》

12  作者原名周瑞金,笔者结合薄一波等人看法,认为笔名 “皇甫平” 应取黄埔江辅助邓小平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