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园呓语
11.3 计划经济时期的成就
本节部分内容来自李慎明文章《正确评价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
-
1. “实现和巩固了全国范围(除台湾等岛屿以外)的国家统一,根本改变了旧中国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和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和发展了五十多个民族平等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战胜了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侵略、破坏和武装挑衅,维护了国家的安全和独立,胜利地进行了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
-
2. 排除种种干扰重返联合国。由于毛泽东关于 “三个世界” 划分理论的正确指导,我国与美国、欧洲诸国和日本等主要国家的外交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成功打破外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对我国的严酷封锁,真正跨入了大国的行列,并迎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
3. 1949 年,中国人口 5.4 亿,人均预期寿命不足 35 岁。1976 年,人口 9.3 亿,人均预期寿命 64.6 岁,人口数量增长近 4 亿,预期寿命增长近 30 岁。当然,这里也有之前战乱动荡,底子过于薄弱的加成。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将扫盲列为成人教育的首位,并在 1952 年,成立了 “中央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积极推行 “速成识字法”。1956 年 3 月 29 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扫除文盲的决定》,将扫盲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第一次把扫盲作为国家发展大计。 1960 年 5 月 11 日,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推广注音识字的指示》。
解放初期文盲率 80%,1964 年 15 岁以上人口文盲率 56.8%,1982 年 34.5%。8
-
4. 在经济落后的条件下,以严重城乡二元对立为代价,保证了高积累和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基础设施。
根据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一九八〇年同完成经济恢复的一九五二年相比,全国工业固定资产按原价计算,增长二十六倍多,达到四千一百多亿元;棉纱产量增长三点五倍,达到二百九十三万吨;原煤产量增长八点四倍,达到六亿二千万吨;发电量增长四十倍,达到三千多亿度;原油产量达到一亿零五百多万吨;钢产量达到三千七百多万吨;机械工业产值增长五十三倍,达到一千二百七十多亿元。在辽阔的内地和少数民族地区,兴建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国防工业从无到有地逐步建设起来。资源勘探工作成绩很大。铁路、公路、水运、空运和邮电事业,都有很大的发展。
……
我们现在(80 年代初)赖以进行现代化建设的物质技术基础,很大一部分是这个期间建设起来的;全国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和他们的工作经验,大部分也是在这个期间培养和积累起来的。这是这个期间党的工作的主导方面。
在毛泽东时期,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跻身为世界第六大工业国。
-
5.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研发出 “两弹一星一潜艇”。1964 年 10 月,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6 年 12 月,我国第一颗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1970 年 4 月,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1971 年 9 月,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并于 1974 年 8 月,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在成熟的核潜艇的基础上,1981 年 4 月,我国第一艘战略核潜艇下水,使陆海空全都具备了第二次核反击能力。
邓小平 1988 年明确指出,“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
-
6. 政治层面上前所未有的管控能力。计划经济时期通过 “政社合一” 人民公社体制实现了对农村前所未有、甚至可能后不见来者的资源管控能力。一切资源,包括 “国有” 和 “集体” 土地、企业、,事实上均被政府所垄断,为之后的市场经济时期提供了多方面可以运作的巨额红利空间。
因城市经济不可承受的压力,20 世纪 60 年代初和三次知青下乡等以千万人为单位的城市向农民的劳动力逆向转移,没有这样管控能力和 “信仰” 加成其实是办不到的,只是 “信仰” 在现实面前逐次衰减。
下一章我们来探讨中国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 1978–1992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