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园呓语
9.8 早中期苏联科社实践总结
笔者认为,列宁、托洛茨基、奥布拉任斯基、1928 年后的斯大林其实具有着一贯性和连续性。这种一贯性基于杜冈 - 巴拉诺夫斯基的理论和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以及科社理论的认识。
马克思历史唯物要求社会主义的建立要以 “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就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发达条件下 ,这一点也被俄国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大部分党派和知识分子认同。苏联领导人一方面具有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深刻认识,另一方面在十月革命时便有着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背离。当然,这种背离在马克思论述科社时便已存在。
9.8.1 苏联领导人对马克思思想的正反应用
。文章中观点可以总结为, 落后、物质条件不足的俄国 所取得的革命胜利,战胜了教条的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葛兰西错了, 苏俄正因违背了历史唯物主义才十月革命胜利后,葛兰西立刻写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文章 ——《反 <资本论> 的革命》在建国之初就深深埋下这一祸根。
在苏俄领导人仓促上台后,面对着极为恶劣的环境,没有丰富的资本主义物质条件,苏俄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内外的夹攻中甚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覆灭。在资本主义发达、世界经济市场已经形成的情况下,一国也无法建成社会主义,对后发达国家来说这更是艰难。列宁、托洛茨基、奥布拉任斯基、中后期斯大林均持有这种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认识。 因此他们更为急迫的想要获得资本发达 。
在农村问题上,二十世纪早期列宁真正想要的是沙皇俄国推动激进的 “ 美国式道路 ” [57]。直接来说,就是列宁希望 土地国有化,更为彻底的消除传统地主、农奴主、土地贵族等落后生产方式,获取农民支持,然后国家将土地无偿或低价转给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农场主,实现资本发达化、大量农民无产化的发达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如果再直接些表述的话,这需要大规模采用马克思批判的鲜血淋漓的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
列宁认为,保守改良的 “ 普鲁士道路 ”—— 人人皆有田可种,对于农民占比 ,且贫农为绝大多数的小农经济苏俄来说,只能是生产方式的倒退,不管这田地是归农民个人私有还是全部归国家。
如前所述,列宁除战时共产主义阶段的失败尝试以外,一直希望实现的是愈加强大的国家资本主义,这也是马恩学说中的 “ 物质基础 ”。
至于托洛茨基,他其实对工农矛盾有着深刻认识,但寄希望于 “不断革命论”:
落后俄国的工人阶级有可能先于工业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获取政权。然而,在托洛茨基看来,在孤立的状况下,是无法维持这一政权的。 最终,必然和农民发生冲突 ,因为 农民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支持只限于完成土地革命。维护无产阶级统治所要求的集体主义措施,将导致与农民的分道扬镳 ,无产阶级掌握政权措施的结果,将会同时削弱这种统治的非无产阶级基础。在此意义上, 土地问题既是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最大帮手,也是它的一个主要挑战者。
不断革命论结果陷入矛盾之中,只有革命超越了民族的界限,并且 成为世界范围内持续的 “不断的” 革命时,这个矛盾才可能解决。[40]224-225
托洛茨基试图通过 “ 不断革命论 ”:将阶级斗争推入扩大至西方,西方无产阶级力量强大后,世界无产阶级联盟,反过来哺育落后俄国,来消解社会主义革命中的剪刀差问题。但托洛茨基对于西方无产阶级胜利的论断相当不成熟,一厢情愿。
前文已经论述过杜冈 - 巴拉诺夫斯基限制消费扩大生产的观点,托洛茨基 “超工业化” 的观点,之后斯大林也在相当程度上吸取了托派观点。笔者在这里作进一步说明。
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价值规律仍在制约苏俄,斯大林多次承认这点,克里夫和沃勒斯坦也是因此论述苏联的国家性质是国家资本主义。
苏联作为一个贫农、中农占绝大部分人口比的落后小农经济国家,其意识形态面临世界政治、经济封锁、军事侵犯以及威胁,如果苏联(资本)经济不发达,则无法免除沦为 “ 资本主义国家附庸 ” 的命运,甚至 “ 等同于自杀 ”。而国内层出不穷的农业危机、农民叛乱、官僚离心也常使苏维埃政权濒临毁灭的危险,从而使苏联领导人在内忧外患之下高度精神紧张和敏感。
另外对于苏联这一后发国家来说,已不具备早先英美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类似的优势条件。发展轻工业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早期路径。轻工业企业使用劳动力相对少,并且西方轻工企业数量多,发达程度高。对于苏联这类后发国家来说,几乎已经无法再从轻工业中获取世界市场的价值优势。
苏联重工业本身也不占价值优势,但是通过压低农业品价格、农业集体化、农民中游离出农业工人和工业工人,减少农民和工人收入,从古拉格和大迁徙中获取廉价劳动力及集约化土地等一系列措施可以获取大量超额利润。再将这部分利润附加上大量国家资本,重点投入到资本密集、人力密集的重工业,辅以计划和联合,将 使苏联重工业取得世界市场的价值优势 。从而重工业可以反哺农业集体化以及苏联经济、工人农民,苏联将成为强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国家。
不管用怎样的理论去维护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 ,它所遵照和向往的仍绝对属于获取 “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 ”“贡税” ,只是这种积累前面冠以了 “ 国家 ”,由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掌握一切生产资料,对资本予以调节,对工农有一定的回馈。苏联其实不可避免的成为恩格斯五六十年前所说的 “ 总资本家 ”。
斯大林的政策,即使在政权稳固、全盘集体化、重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后,成为欧洲第一强国、世界第二强国后,仍然忽略了工农收入、特别是农民的等比例发展。在他生命的尽头,仍想再次激进加速重工业发展⋯⋯
9.8.2 苏联的国家性质
如果具有政治经济学基础和客观态度,便知苏联确实是一种 国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混合经济,其中国家资本主义占据主导地位 ,并且斯大林采取了暴力集权统治。全盘否定他的小社会主义性质或大资本主义性质,都是显著错误。如果将其视为 17、18、19 世纪的生产方式,则更是愚蠢无知,或者包藏祸心。如前所述,其实苏联在相当多层面尊重资本价值规律、尊重历史唯物主义,才走向这样道路。
整个过程像是一个笑话。本为反对资本主义鲜血淋漓 “资本积累” 的国家,因强烈的革命理想,居然走上在某些方面比资本主义还要资本主义的 “原始积累” 道路。虽然无法否认斯大林全世界无产阶级胜利的革命理想⋯⋯
斯大林模式中社会主义指令性经济这只 “ 看得见的手 ” 总有一天要面对资本主义市场这只 “ 看不见的手 ” 的挑战。计划经济中的官僚、技术专家制定全国计划的各方面欠缺都将强烈暴露出来。软预算约束 4、一些部门为完成硬性计划指标牺牲质量、各产业部门优先级的人力调节、官僚的贪腐等⋯⋯其实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中,也并不是由一个鲜明的上层国家机器来行使 “计划” 职能⋯⋯回首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两段话,读者们,你们怎么想呢?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起初排挤工人,现在却在 排挤资本家 了,完全像对待工人那样把他们赶到过剩人口中去,虽然暂时还没有把他们赶到产业后备军中去。
但是, 无论向股份公司的转变,还是向国家财产的转变,都没有消除生产力的资本属性。 在股份公司的场合,这一点是十分明显的。而现代国家也只是资产阶级社会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般外部条件使之不受工人和个别资本家的侵犯而建立的组织。
现代国家,不管它的形式如何,本质上都是资本主义的机器,资本家的国家,理想的总资本家。它越是把更多的生产力据为己有,就越是成为真正的总资本家,越是剥夺更多的公民。工人仍然是雇佣劳动者、无产者。资本关系并没有被消灭,反而被推到了顶点。
而在我们去考察历史上各个社会主义国家时,甚至可能不得不去思考这些国家,是否是 “ 党取代阶级 ”、或 “ 党的机关取代了党 ”、或 知识分子和农民联盟而不是无产阶级 取得胜利、或 其他强力社会主义国家军事和政治压力下的本国改制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表现上,可能有个巨大错误 —— 工人阶级并不代表更为先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
其实列宁自己也否定工人阶级至上主义,所以要由先锋队引导。
列裴伏尔同意列宁的观点, 工人阶级是革命行动的基础, 但自身有局限性, 革命依靠工人阶级和其他社会阶级和阶层的联盟, 而且 “工人阶级只有在各种力量处于一种特定的平衡并且有一种富有首创精神的 政治思想引导 时, 它才发挥革命性作用”。 [5]
(列裴伏尔就此认为,)因此革命只能随形势而动,也就是在某些阶级关系中完成,这时农民与知识分子都进入这些关系的整体中来。 工人阶级本身并不是革命的,也不造就革命,也不为自己革命。个人阶级的革命性本质或革命的自然属性并不存在。 [58]127
列宁在早期就因其激进的社会主义理论面对党内外的质疑,其中亚・萨・马尔丁诺夫曾引用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中的一段历史唯物主义文本来反对列宁观点,现在看来,恩格斯这段话仍是振聋发聩,有效的切中了问题所在,并具普世意义,有必要全部引用。
对于 激进派的领袖 来说,最糟糕的事情莫过于在运动还没有达到成熟的地步,还没有使他所代表的阶级具备进行统治的条件,而且也不可能去实行为维持这个阶级的统治所必须贯彻的各项措施的时候,就被迫出来掌握政权。
他 所能 做的事,并不取决于他的意志,而取决于不同阶级之间对立的发展程度,取决于历来决定阶级对立发展程度的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发展程度。
他 所应 做的事,他那一派要求他做的事,也并不取决于他,而且也不取决于阶级斗争及其条件的发展程度;他不得不恪守自己一向鼓吹的理论和要求,而这些理论和要求又并不是产生于当时社会各阶级相互对立的态势以及当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或多或少是偶然的状况,而是产生于他对于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的一般结果所持的或深或浅的认识。
于是他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无法摆脱的进退维谷的境地:他 所能 做的事,同他迄今为止的全部行动,同他的原则以及他那一派的直接利益是互相矛盾的;而他 所应 做的事,则是无法办到的。总而言之,他被迫不代表自己那一派,不代表自己的阶级, 而去代表在当时运动中已经具备成熟的统治条件的那个阶级 。他不得不为运动本身的利益而维护一个 异己阶级 的利益,不得不以 空话和诺言 来对自己的阶级进行搪塞,声称那个 异己阶级 的利益就是本阶级的利益。谁要是陷入这种窘境,那就无可挽回地要遭到失败。[3]303-304
按照马恩唯物主义来说,从没有什么 救世主 ,社会的形态和发展使个人只可有限改进,违背历史唯物,则将面临失败命运。对于 救世主 的幻想,往往来源于人类自欺的迷梦。每个人生活在这风雨雷电变幻莫测的人世间,都会有这样那样不切实际的迷梦,这迷梦来自于个人试图超脱现实困境的希望,是种自我保护机制。但若要真正的认清和改良现实,恐怕就要求人自身尽量将这迷梦的成分缩微,直面惨淡人生,正视淋漓鲜血,为客观真实腾出更多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