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园呓语
9.4 二十世纪初至十月革命的俄国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绝大多数东方国家 不具有 被马克思称为资本主义曙光的种种有利条件(即地理环境、金矿、奴隶贸易、殖民地等),相反却普遍受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压迫、排挤和剥削(它们是作为被剥夺者而纳入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这一客观原因外,更主要的则在于东方社会自身的历史条件。[41]2-3
俄国是一个半亚洲式的、落后沙皇专制下的小农国家,他的农业国性质以及知识分子阶层的崛起,使其受马克思影响较深,对马克思所说 “ 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 ”,尤其是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对农民的极强压迫剥削,带有较深 [40]137。恐惧。
1917 年之前,作为社会主义 必要的前提条件,一个充分发展的资本主义 是无论如何也不可避免的。 所有的非农民政党都赞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认为它是落后的沙皇俄国 唯一可能的革命形式 。[40]86
早期俄国民粹主义者,希望借助 “农村公社” 集体化与西方相异的特质,实行 土地国有化 ,试图不经过资本主义发达阶段直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并与晚年马克思、恩格斯有过直接的交流。晚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否定后,又考虑了跨越 “卡夫卡峡 [38] 谷” 的可能,但这一可能建立在俄国无产阶级革命与西方无产阶级革命的彼此呼应。
“俄国马克思主义之父” 普列汉诺夫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批判民粹主义者,认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 必要历史前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针对如何尽快过渡到社会主义,提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 两阶段论 ”。其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无产阶级成立独立政治组织保护自己权益,并与资产阶级结成同盟。如果在这一进程中资产阶级抵制无产阶级,已经壮大的无产阶级则进行夺权斗争。
笔者认为可以将《1883-1929》的评价可以总结如下,两阶段论的缺陷在于它 匮乏阶级动力学 ,过于重视政治而忽视了经济,忽视了俄国落后资产阶级的革命意向并没有这么强烈;甚至因为落后而依附于旧有沙皇专制统治阶级。此种情景下,无产阶级如何接受并超越第一阶段中的实际从属地位呢?
普列汉诺夫将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的所有理念称为 “ 代数学 ”,将这些人中所产生的派系、理论差别称为 “ 算术 ”,从而将社会民主党、孟什维克、布尔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民粹主义政党)于 1917 年前长期求同存异地联系在一起。
继承普列汉诺夫衣钵的孟什维克,在演化过程中于 1905 年走向了支持资产阶级领导权,削弱无产阶级,社会主义政党负责对政府施加压力的道路。
早在 1905 年革命之后,孟什维克就逐渐形成了关于俄国未来革命的理论。他们认为,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里,革命的任务是为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开辟道路。而既然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那么就 应该由资产阶级来领导 ,来掌握政权。社会主义政党将实行对资产阶级政府 施加压力 的政策,以争取实现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经济要求和政治要求,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条件。二月革命中,孟什维克实践了这一理论,认为立宪民主党是 “最有资格执政的民主派”。 政权应该集中在由自由主义政党的代表组织的政府手中。 至于社会革命党,1905 年革命的结局使它得出了与孟什维克类似的结论。在二月革命中,社会革命党人起先是尽量避免掌握权力,继而又同孟什维克一起,与立宪民主党实行合作。[41]38
列宁在不同时期吸收了不同派别学说,对于社会现实变化极为敏感,并在政治表现上极为果决。针对右倾资本主义思想,列宁提出激进的 “ 工农民主专政 ”。托洛茨基提出了更为激进的 “ 不断革命论 ”,倡导 “ 资产阶级革命嵌入社会主义革命 ”,在阶级动力学和一系列先知色彩的预测上表现突出,在 1917 年与列宁走到了一起。两者均提出联合农民的具体纲领,列宁在 1914 年起就采取了 “ 革命失败主义 ”——“这次战争是帝国主义之间因分赃不均而爆发的,战争并不符合 [42] 工人的利益,无产阶级只是在给资产阶级白白充当炮灰而已,因此,应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乘机推翻本国资产阶级政权。”
更直接的描述:与主张 “ 护国战争 ” 的绝对多数社会革命党、立宪自由派和孟什维克相反, 列宁主张俄国投降,目的在于将俄国战争失败的压力转变为国内工农无产阶级革命的动能,其和平政策赢得了相当民心和军心。
1917 年的俄国,形势复杂、风云变幻、莫名吊诡,难以用常识和理智去理解。二月革命突然爆发,“伊里奇的梦醒了”,当时本已对社会主义掌权绝望的列宁立刻展开一系列操作,在党内外多次以小博大、以少博多,审时度势、勇猛坚定,或许还要加上运气,数次力挽狂澜。这段历史建议直接观看《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1918 年 1 月 5 日下午 4 点布尔什维克十月底在彼得格勒武装夺权后成立政权。但即使如此,布尔什维克在 11 月 12 日选举出的立宪会议代表名单中,仍然只占据 的份额。这使布尔什维克更加强烈意识到自己无法在立宪会议中占据主导地位,于是继续采取一系列悍然措施,甚至逮捕与会代表。1 月 5 日下午 4 点立宪会议召开,1 月 6 日凌晨 4 点与会代表被驱离,当天宣布解散⋯⋯1 月 10 日,全俄苏维埃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并取代了立宪会议的职能,通过了《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
没有充分理由相信列宁是一个投机机会主义者,或是窃国犯。相反,列宁始终是一个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站在当时列宁视角来看,如果不采取断然措施,立刻夺取政权,那么俄国革命的胜利果实必然是直接送入资产阶级政权之手,所谓起监督权的社会主义成分只能越来越稀薄,如此绝不会出现普列汉诺夫所说第二阶段 —— 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另外,作为一个政治家,待时而果决行动是优点而非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