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会学视角下的世界与中国 —— 一个平民的独白 —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争论

梦园呓语

9.6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争论

苏联新经济政策前后历经了列宁和斯大林两位统治者,源于杜冈思想之 苏联必须大力发展大机器工业是党内绝大多数共识 。但围绕如何调节工农之间的强烈矛盾,避免工农撕裂,对农业部门的经济支持力度多大,苏联发生多次激烈争论,形成派别之争。

以下只介绍主要流派的主要思想以及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的应对:

  • 1.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党派要求支持新经济政策,进而和平演变至资本主义。特别是 “ 路标转换派 ” 号召放弃与苏维埃政权的对抗状态,转而加入此时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列宁采取了欢迎并警惕的态度 [45] 2.1 节 ,斯大林权力稳固后持谴责态度,并于 1934 年开始对其逮捕、清洗。 [46]

  • 2. 1923 年秋,针对新经济政策, 托洛茨基反对派 形成。

    托洛茨基提出 “ 工业专政 ”,奥布拉任斯基提出 “社会主义原始积累” 等 “ 超工业化 ” 观点 [45] 2.2 节 。两种观点都基于错综复杂矛盾下一国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且具急迫性。

    托派提出,工农业价格剪刀差问题,根本上乃是党的错误政策和错误领导之下的工农业产品价格比例失调,富商、耐普曼等私人资本从中获取绝大部分利润是次要原因。

    托派着重于从 工业分配领域 中获取利润,具体内容:进一步大力加强国家计划对国有化工业的扶持,进一步加速工业发展,工业地位要高于金融、农业,提升工人无产阶级政治地位及待遇、福利,排挤削弱私人资本,对富农、私人资本征收重税,贫农免税,用出口粮食的外汇来购买国外原材料和先进工业机器。压低农产品收购价格、抬高工业品价格。

    随着工业的发展,农民转变为无产者、农业工人,国民经济发展将具有统一基础。结果是全面国有化和集中制 ,私人资本和前资本主义成分被消除。我们可以从中明显看到杜冈 - 巴拉诺夫斯基的影响。若非如此,则俄国国有工业发展无法获得足够剩余,俄国农民的阶级分化将加剧,私人资本会扩大市场影响,俄国将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联共(布)中央多数和斯大林、布哈林对托洛茨基反对派提出批评。他们认为危机的原因是国家扶持下的工业恢复速度优先于农业恢复速度,合作社和国营商业未能有效起到工农联结作用,应该 优先帮助和支持农民经济的恢复 。新经济政策中本应以恢复工业品价格为目标的 托拉斯、辛迪加走向反面,错误利用垄断优势抬高流通价格,获得利润。 工业利润不应从之前的 分配 领域,而应从 生产 领域获得,如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杂费开支、缩减流通环节等等。认为托派意见低估了农民经济, 将农民经济看作被剥削的 “殖民地”,这会有害于国家政治和经济。

    笔者认为,联共(布)中央此时论断更为正确性。托洛茨基反对派的意见正是人为应用的造成大量失地农民的资本原始积累,毫无疑问会进一步加大农村矛盾,破坏工农联盟,理论上过于简单莽撞和一厢情愿。但是斯大林在 “粮食危机” 后学习贯彻的正是这种 “应用杜冈主义” 的托洛茨基反对派意见。

  • 3. 1925 年 4 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会议根据莫洛托夫报告决议 [47]538-550,认为应当进一步 提高和恢复整个农民经济 。对歉收地区农户、贫困农户继续加强国家扶持。提高农业商品化,消除农村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残余,停止以行政手段对付私营商业和富农等。

    需要采取法律的(特别是经济的)措施,向那些在农村中放高利贷和对贫农进行奴役性剥削的富农进行斗争。…… 党和苏维埃国家的基本的实际任务,就是通过发展农村合作化(机器协作社、供耕社、牲畜管理联合社等等)的办法全力促进劳动农户的联合…… 尽力支持和巩固大规模的国营农业 —— 国营农场。国营农场应当成为经营大规模的先进经济的榜样,并给予周围农民以经济和文化上的帮助…… 继续支持集体农庄运动(农业协作社,农业劳动组合,农业公社等等),因为在联合起来的农户和雇农完全自愿参加的条件下,这一运动正在有效的发展着。”

    具体措施有减税赋、增加农业贷款、降低农业贷款利率,降低工业品价格,将一些国家土地转交给农民使用等等。

    会议之后,以 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为首,以列宁格勒为阵地的新反对派 形成。

    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为首的新反对派不同意决议,主张加强与资本主义的斗争。他们认为 1925 年以来的新经济政策已经退却太多,国家资本主义走强,社会主义成分正在成长但远未成长,在整体向资本主义让步。富农力量依托政策变得过于强大,应当在农村挑起阶级斗争,依靠贫农消灭农村中的剥削阶级 —— 富农分子。[45] 2.4.2 节

  • 4. 1926 年春夏,新反对派与托洛茨基反对派结盟,组成 反对派联盟

    反对派联盟观点主要还是托洛茨基式的,要求 对富裕农村地区加征税收,进一步加快工业化的发展速度,扩大日用品生产,提高日用工业品价格和工人工资等,“工人专政”、“社会主义原始积累” 成为联盟共同认知。

    可能因组织压力越来越巨大,反对派联盟为争取地位进行了一系列 跨越党组织的宣传和集会 。1927 年 9 月份秘密印刷散布《反对派政纲》;将反对政府的意见扩大至国际社会;11 月 7 日十月革命十周年纪念日,在莫斯科、列宁格勒组织游行示威,被政府驱散;11 月 14 日,中央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将托洛茨基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开除出党;11 月 16 日,托派越飞自杀,临终遗言埋怨托洛茨基不如列宁果决、不敢为天下先。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在越飞葬礼上发表讲话,号召队列士兵对前军事委员会主席托洛茨基致敬 “乌拉”,士兵无动于衷,这基本上宣告反对派联盟已无力翻盘。

    托洛茨基于 1929 年 1 月被驱逐出苏联,1940 年 8 月在墨西哥寓所被暗杀。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于 1936 年 8 月被枪毙。

  • 5. 布哈林集团。

    布哈林具有早期联共(布)领导人所缺乏的浪漫温柔色彩。他认为当前社会主义还是落后的,整合资本主义的过程应该 慢一点 ,一步步来。

    1925 年 4 月,他号召农民 “ 发财吧,积累吧 ”,借助于富农经济的提升,国家从富农中取得资金来发展中农、贫农。这进一步退却的 “新经济政策” 思想立足点,在于 “ 我们还没有力量什么都自己干 ”。 [48]368-371

    [49]18-19 这一观点被中央评价为 “ 阶级斗争熄灭论 ”。

    布哈林总体上希望 工农平衡 ,农业是全部经济的基础。应当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发展小农经济。相比于 集体农庄 合作社 才是当前小农经济现实状况下,农民走向社会主义的 主要道路 。合作社的发展将为农民提供更多个人利益,表明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使农民自愿进入这一体系,富农合作社也将长入到这一体系,从而在未来将农民引入集体耕作。这一观点被中央评价为 “ 富农和平长入社会主义 ”。

    1928 年的粮食危机,使布哈林集团形成并明朗化。1928 年 1 月,中央采取旨在打击富农和投机商的 “非常措施”。1928 年 4 月 13 日起,布哈林集团和斯大林矛盾公开化、尖锐化,双方贯彻和加强了之前的观点。斯大林坚持 工农业剪刀差,快速工业化,大力发展重工业,农业集体化,农业 “贡税” 论 。笔者赞同布哈林观点,此时斯大林就是 “ 托洛茨基主义 ”。斯大林提出了坚持 农业 “贡税” 的必要性:

    农民不仅向国家缴纳一般的税,即直接税和间接税,而且他们在购买工业品时还因为价格较高而多付一些钱,这是第一;而在出卖农产品时多少要少得一些钱,这是第二。这是为了发展为全国(包括农民在内)服务的工业而向农民征收的一种额外税。这是一种类似 “ 贡税 ” 的东西,是一种类似超额税的东西;为了保持并加快工业发展的现有速度,保证工业满足全国的需要,继续提高农村物质生活水平,然后完全取消这种额外税,消除城乡间的 “ 剪刀差 ”,我们 不得不暂时 征收这种税。[50]139-140

    也许为了更加 “慎重” 起见,应当延缓重工业的发展,把主要是供应农民市场的轻工业变成我国工业的基础吧?无论如何不应当!这样做就是 自杀 ,就是破坏我国全部工业,连轻工业在内。这样做就是离开我国工业化的口号, 把我国变成世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附庸

    1929 年 11 月,布哈林被解除联共(布)中央政治局委员和《真理报》主编职务。1937 年布哈林以 “人民公敌” 的罪名被捕入狱并被开除出苏联共产党。1938 年 3 月 15 日,布哈林与集团内李可夫等人被枪决。

斯大林通过在政治对手之间的合纵连横,逐个扫清了他们。

笔者认为,除重要的个人权力欲望以外,以上所述几位对马克思颇有研究的苏联领导人其实有一条共通的认识 —— 他们都明晓苏俄历史缺少了重要的一环 —— 发达资本主义

布哈林与斯大林决裂的根本原因,也不是表面上斯大林、托洛茨基和联共(布)中央指责他的 “阶级斗争熄灭论” 和 “富农和平长入社会主义”,而是因为他们对于苏联经济发展的急迫性认识不同。

托洛茨基、中后期斯大林等人认为在苏联强烈内忧外患、时刻面临政权颠覆危险的紧急情况下,必须抓紧改革,必须强力发展生产力!哪怕是以工农剪刀差为代价。而布哈林希望的则是社会普适的、“渐渐地” 发展。对于当前急迫性和发展快慢的认识不同,使他们走向了最终的决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