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会学视角下的世界与中国 —— 一个平民的独白 — 整体意识形态转变

梦园呓语

12.2 整体意识形态转变

  • 1. 1978 年 4 月 5 日,中共中央批转公安部《关于全部摘掉 “右派” 分子帽子的请示报告》,“到 1981 年,在全面复查的基础上,对错划右派的改正和落实政策工作全部完成。全国共改正错划右派 54 万人,占原划右派总数的 98%”https://www.dswxyjy.org.cn/n/2013/0125/c244520-20323571.html

  • 2. 1978 年 5 月 11 日,《光明日报》发表胡福明的文章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新华社转发。次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转载,拉开了全国范围内极左路线失势的序幕,华国锋 “两个凡是” 理论倒台。

  • 3. 1978 年 11 月 10 日–12 月 15 日,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原定议题讨论经济。陈云在东北组率先提出系统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平凡一系列重大冤假错案(“到 1982 年底,约有 300 多万名干部得到平反。”);邓小平提出 “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1978 年 12 月 13 日,邓小平总结发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提到反官僚主义、加强责任制、“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同时对落后地区和人民给以有力支持等等。

  • 4. 1978 年 12 月 18 日至 22 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继承了几天前的中央工作会议精神,另外 “邓小平实际上已成为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本次会议是纠正极左路线、发展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 5. 1981 年 6 月 27 日至 29 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一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由党和政府系统梳理了这段历史,论述功过,极左势力下台。延续并发展了 1956 年 9 月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论断,提出 “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 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 。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

  • 6. 1981 年 9 月 30 日,叶剑英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所提出的 “一纲四目”,进一步阐明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 9 条方针政策,提出 “(3) 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4) 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 1982 年,邓小平就叶剑英谈话指出,这实际上就是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一国两制” 随后也成为香港、澳门回归中国的重要指导思想。邓小平在港澳回归问题上立场坚定,行动较为果决。

  • 7. 1982 年 1 月 25 日,农历正月初一,陈云约请国家计委负责人座谈,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保守派暂居自由派上风。

  • 8. 1982 年 9 月 1 日,邓小平在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开幕式上致开幕词,首次提出 “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开创了全面转向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的新局面。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八十年代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发展上的重要年代。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我国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务。这三大任务中, 核心是经济建设 ,它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 2

  • 9. 1982 年,黄克诚向陈云提出 “要把经济搞活, 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搞死, 但搞活不能没有秩序。这就好比一只鸟, 不能捏在手里, 捏在手里它就死了, 要让它飞。但要让它在笼子里飞, 否则它就飞跑了。” 陈云在之后两三个月里反复引用了黄克诚的谈话,并且加以补充:“搞活经济是对的,但必须 在计划的指导下 搞活。” 后被称为 “ 鸟笼经济 [75],此鸟笼与我们当前的 “ 腾笼换鸟 ” 完全不同。陈云此时的 “笼子” 强调的是计划经济的约束,我们今天的笼子强调的是经济实体或空间生产。

  • 10. 1983 年 10 月党的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整党的决定,邓小平在会上讲话,强调整党不能走过场,要清理 “三种人”(指在 “文革” 中追随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造反起家的人;帮派思想严重的人;打砸抢分子)。1984 年 6 月 30 日,中共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发出第 9 号通知,强调进行彻底否定 “文革” 的教育。3

  • 11. 1984 年 10 月 20 日,中共第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重要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决定》中指出 “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 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就总体说,我国实行的是计划经济,即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改革过分集中的价格管理体制,逐步缩小国家统一定价的范围,适当扩大有一定幅度的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的范围。” 此外《决定》还涉及城市重点转移、价格改革、政企职责界定等。本文对于这些内容的探讨将分别放在下述相关章节。

    张曙光评价

    这样,“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代替了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

  • 12. 1986 年 9 月 28 日,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决议》中指出: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是: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定不移 地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坚定不移 地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坚定不移 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并且使这几个方面互相配合,互相促进。4

  • 13. 1987 年 10 月 25 日,赵紫阳在中共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中提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 21 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在近代中国的具体历史条件下,不承认中国人民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而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 革命发展问题上的机械论 ,是右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以为不经过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就可以越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革命发展问题上的空想论 ,是 “左” 倾错误的重要认识根源。

    ……

    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 “ 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 的机制。国家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调节市场供求关系,创造适宜的经济和社会环境,以此引导企业正确地进行经营决策。

    据赵紫阳回忆,他作报告时,陈云中途退席。严立贤就此报告中的 “ 政府调控市场, 市场引导企业 ” 写到

    在十二届三中全会,只是强调国家计划必须依据价值规律,而在这里, 国家计划必须通过市场来实现 ,也即只能通过市场把企业引导到国家计划上来。这样, 指令性计划必然要退居次要位置 ,整个经济体制因此向市场经济迈进了一大步。 5

    在马克思所作的科学共产主义重要纲领性文献《哥达纲领批判》中,将共产主义分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即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初级阶段是向高级阶段的过渡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其实并不如报告中所说 “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它不是 “共产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而是相较社会主义阶段带有更多资产阶级法权的 “前社会主义阶段” 或 “后资本主义阶段”。

    事实上,不管苏联或者中国如何左或如何宣称,都始终都未曾脱离国家资本主义为主体的范畴,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失败后对此具有较为清醒认识。在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实践中,马恩历史唯物主义中所说的 “物质生活条件、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发展程度” 确实是无法跨越的卡夫丁峡谷。

    赵紫阳本次大会报告上提出 “一个中心”——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列为两个基本点。 据赵紫阳《改革历程》记载,邓力群、胡乔木、王忍之等保守派在中共十三大之前对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意见较大,他们认为应当坚持 “四项基本原则为纲,改革开放为目”。此时自由派居保守派上风。

  • 14. 1988 年 9 月 26 日至 30 日,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批准了中央政治局向这次全会提出的 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 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治理经济环境,主要是压缩社会总需求,抑制通货膨胀和信贷。整顿经济秩序,就是要整顿目前经济生活中特别是流通领域中出现的各种混乱现象。”6

    试图使计划轨快速并向市场轨的价格改革彻底失败,保守派势力相较之前有所增强,自由派势力受到暂时抑制。

  • 15. 1992 年 1、2 月,邓小平南巡讲话。1992 年 6 月 9 日江泽民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作《深刻领会和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谈话精神,把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搞得更快更好》的讲话,提出当前在建立新经济体制问题的认识上目前有三种提法 ——“ 计划与市场结合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体制 ”、“ 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市场经济体制 ” 和 “ 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个提法”。10 月 12 日中共十四大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加快经济改革步伐。本次大会如期撤消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

中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