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园呓语
序言
写作背景
我出生于山东省一个财政困难县,幼时幸得父母、长辈宠爱有加,家中虽不富裕却不缺衣短穿,也因此不谙世事,不解人间种种,总活在自我的小天地中。等到初中二年级时便遭恶果反噬,世间一切对我来说太过未知和魔幻。尼采所述人类社会那怒吼着 “你应该” 的巨龙形象,让我只敢蒙着头瑟瑟发抖于被窝之中无所适从。这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为什么会这样?我该怎么做?一切茫然无措。高中跌跌撞撞上完就赶快滚回家里蹲起逃避一切,3 年后才参加工作,真正步入这魔幻人世间⋯⋯
2014 年,我所在单位和宿舍均搬至济南市化纤厂路,步行不足 200 米便是丁家庄菜市场。约莫过了两年,我才注意到菜市场后面的一个中大型城中村 —— 丁家庄城中村。我在家乡时听说过、见过贫困的农户,却未曾想到大城市城中村的人文环境竟如此奇特、与众不同,便在此租了一个单间,以求近距离了解。一两个月租期到期后,也常漫步于丁家庄。
人已经在场,可无知如我怎样去深入了解这样一大风土人情呢?深圳的邱文建议我采用社会学的视角去观察丁家庄,并多次对我鼓励和指导。我接受了他的建议,学习社会学知识,继而延伸到历史、政治经济学后,本电子书便立项了,此书也可理解为我个人三观的阶段性总结。
然而,并没有什么彼岸或者终点⋯⋯
贫困的社会科学和历史实践
我对人文社科的探索,只是发现遍野荒芜杂乱。
致力于人类共同体发展的大师、宏观叙事一片寂静。马克思的学说可分为三部分:经典哲学部分,因经典哲学只满足于认识世界、而对改造世界有先天缺陷,早被马克思自己扬弃。“一切社会变迁和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中去寻找”。马克思由此走向政治经济学,足够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破坏性,但在建设性上只有对 “自由人的联合王国” 等希翼,乏善可陈,实则充满绝望。他的科学社会主义部分,试图通过 “科学” 论述指向彼岸,但只有纲领而缺少具体实践措施。
最满足社会主义资本发展条件、已形成国有垄断和强大党派的德国没有走向社会主义,最不满足经济发达条件的俄国却建立起了苏联,由此开始一系列 “社会主义改造”。
20 世纪 50 年代之初,早期苏联、世界实践和理论上的困境,使激进左翼思想在法国等国由强盛急转为衰颓,深受尼采和马克思影响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又发扬起来。他们认识到了现代性(资本理性)“可以吞噬一切”。后现代主义反对总体论、本质论和霸权,倡导微观的欲望、解辖域化、少数族群权利及多元化,于悲观和批判中求彼岸。但不过几年便被虚无思想所占据,后来转出一批虚无主义者。这时其实已经不能叫做后现代主义了,它已没有了真正的批判精神。其实疲弱的当代人哪有什么勇气去信奉虚无主义呢!万物皆虚,那唯有自己的切实体验为真。所谓当代虚无主义不过是个人功利主义的画皮而已,且丑陋。
1968 年法国、日本、美国、西德、意大利、墨西哥、巴西、泰国等国 “未曾被预见,也不可预知” 地突然爆发主要以学生青年为主力的左翼运动,“夺权的最后一次机会”,然而这些运动紧接着就被更强大的右翼浪潮压倒。
70 年代左右新自由主义出现,80 年代英国撒切尔夫人和美国里根总统将之大规模应用,全球化影响至今。联合国外债与人权问题独立专家也多次提交报告批判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发达国家借助新自由主义对他国压榨剥削。
1985 年 9 月 22 日,美国为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日元及德国马克等主要货币有秩序性地贬值,解决巨额贸易赤字,与日本、德国、英国和法国在美国纽约广场饭店签订广场协议。加之日本之后的系列操作,开启了日本 “失去的三十年” 的序幕。由此,民族国家和全球化的巨大张力成为理论研究热点和世界发展方向。如今的中美贸易战也在这一范畴之中。其实在苏联时期布哈林早已提供了完整的民族国家和全球化理论框架,一直未被重视。
美国自上世纪 70 年代以来,一直以超发货币向世界各国(包括美国自己)民众收取铸币暗税,每次超发引起的经济危机又以更大规模的货币超发、大水漫灌来应对,终使美国政府和人民均陷入债务和货币缩水泥潭之中,唯有最富有的人越来越富。各主要经济体也纷纷均向美元看齐,开启了滥发货币的狂欢。这不过是寅吃卯粮、越积越大泡沫炸弹终将爆炸。各国危机中又都野蛮希望能将危机转嫁至他国⋯⋯
当代哲学不必说改造世界,就连对认识 当前世界 似也已提不起兴趣。
人的原始性和动物性真是没多少变化呵。
贫困的个人
本书框架草稿于 2019 年完成时,绝望情绪不减反增:在宏观社会认识上,我没有找到任何建设性的方法,仍只能意识到马恩所说的破坏性;在微观个人实践上,世界仍是时时让我吃惊于他的魔幻与不可思议,只不过个人能以更好心态去应对绝望。
并且我发现,我只不过鹦鹉学舌而已。同样的理论认识,也有不少人理解,我身边的草根们也可直透本质。只是理解无用,他们对此选择了麻木或者忽略,各自的生活已然如此艰难,哪有闲暇他顾⋯⋯
纵然我有大能,可获知不那么贫困的理论,想必对我个人生活也无多大用处。抽象、一般的人文社科理论与个人具体的现实实践之间有太多太多的不同,指导不了多少东西。何况我所知只是贫困的呢,写作之路就此终止。
恍惚间又过五年,来到了 2024,我已过四十岁,身心机能均开始走下坡路,也无意再去搜寻什么大道理,已经开始 “认命”,接受自己的各种不足,一切均是自己种下的果,果再酸却也不必强求什么。我还是要继续生活的啊,就算不再去面对那人类社会谜题,可如何自得,如何获取一种踏实感呢?
一些日本作品似乎提供了一个角度 —— 礼赞万物为生而做的一切努力和挣扎,包括恶行。慕强而轻善恶,也就在相当程度上将人性与兽性等同,强力大于善恶,我想这也是日本至今仍在不断滋生万恶军国主义思想的原因,不可不警惕。
令人意外的是,我忽然发现儒释道这类心性学问倒是挺适合求得心灵踏实,真是未曾设想的道路⋯⋯些微欣慰之余,又怅然若失。我知道过去的我即将死去,新的自己将要 “重生”,同时死去的还会有这本书。
除去真诚,此书似是无用且丑陋。可我确实很喜欢这本书啊。它终归有着我的存在,如果今时我不去修订完成,那这本书就再也完成不了啦。好吧,随意吧,那就写完吧。起码在写作时,我能体会到久违的踏实感。其实这种 “踏实” 也是逃避,当我走向丁家庄之后开始写这样一本费时费力又各方面不讨好的电子书时,何尝不是我惯熟二十余年的懦弱手段 —— 逃避,逃避虽可耻却有用。我一直知道,也一直践行着自己这贫困之道⋯⋯
我安慰自己,此书无用、估计也不会有二三十个读者,却也是了不起的一本书。他了不起在仍敢发声直言,仍希望向上走。总要、也总会有人去做这些 “无用之事”,我愿成其中一粒沙尘。
尼采曾盛赞一位夫人,因其对自己的孩子说 “亲爱的,你总是做傻事,做傻事让你特别快乐”。我想我也是这样一个傻小孩吧,哈哈⋯⋯
笔者孙滨文责自负。
许可协议
本书源代码及 PDF 成品文件放置在 https://github.com/sd44/dingjia,采用 Creative Commons “署名 - 非商业性使用 - 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许可协议,可在遵守协议的前提下自由散播、拷贝、修改等。
我在立项之初便想实现社会化编辑,但一直无人参加,只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硬着头皮写下很多超乎我能力的文字。加之笔者又爱大放厥词,肯定错漏颇多;在此再次征求修订校对或合作者,一切皆可改。可通过 github 或邮箱联系。
项目之初错用了小众且有难度的 LaTeX 排版 PDF,使他人难以方便参与协作。如果预计合作者增删改内容可达本书 2% 以上,我就将 LaTeX 源代码转换为更适合公众编辑的 mediawiki。
但恐怕还是难以如愿 —— 不会有人深度参与。那本书永远停留在当前征求意见稿阶段就好,我也欣慰于它的使命已可告终结。
孙滨
2024 年 6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