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园呓语
6.2 凯恩斯主义
虽然大萧条救市和凯恩斯关系不大,但较多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于 1936 年发表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创建了现代宏观经济学。
凯恩斯经济学 [28] 的立足点是, 总需求 (以家庭、企业和政府的 总支出 来衡量,包括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凯恩斯没有对支出进行细分。)是经济中最重要的驱动力。 自由市场没有导致充分就业的自我平衡机制 —“长期来看,我们都死了”。失业和经济危机的原因是 有效需求不足 。
经济周期中的下行期,随着总体需求的持续下降,消费者信心不足减少 消费支出 ,进而企业减少 投资支出 。 政府支出的积极干预 便有助于缓和经济周期的繁荣上升和萧条下行期幅度,并且是必要的。
具体举措是政府针对经济周期情况 适时干预 :在需求测(总支出)下降时,对 劳动密集型基础设施项目 进行 赤字支出和降低利率 ,增加社会福利,以刺激就业和稳定工资,修复消费和生产循环。在需求测增长充足时, 提高税收以冷却经济并防止通货膨胀 。
二战后世界各国政府常常应用凯恩斯主义,加强对经济生活的全面干预,直至 20 世纪 60 年代末、70 年代初,西方世界出现经济停滞或衰退、企业倒闭、工人失业和通货膨胀并存的现象 ——“ 滞胀 ”,凯恩斯主义受到其他学派巨大挑战,面临前所未有危机。此后有一些学者对凯恩斯主义进行不同改造。
一个有意思却未必正确的观点: 凯恩斯主义是劫小康、济大贫、修缮大权贵 。
它是应用政策经济学,而非学院理论经济学。它是 短期 需求管理政策,漠视长期经济周期, 坚持长期使用将成为越来越毒的毒药 ,在未来市场出清、结算总账时带来更加巨大的灾难,包括但不限于 “滞胀”;如同任何经济学说一样,它不能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固有的基本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