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会学视角下的世界与中国 —— 一个平民的独白 — 计划经济时期 1949-1978

梦园呓语

第十一章  计划经济时期 1949–1978

11.1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1956

1949 年 10 月新中国成立到 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经济恢复 3 年,1952 年底, 中共中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明确规定: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 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 1950 年 2 月 13 日至 15 日,第一次全国财经会议,中央统管全国财政收支、国家国营贸易和物资调度,稳定金融物价,具体实施中实行了严格的公粮入库制度。薄一波认为这是新中国财经战线三大战役中的第一次大战役。

  • 2. 1950 年 3 月 16 日,第一次全国统战会议,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针对党内左倾倾向,毛泽东提出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应求得四个阶级的共同解放。

  • 3. 1950 年夏,淮河发大水,灾情严重。农田受灾面积达 4687 万亩,灾民约 1300 多万人,倒塌房屋 89 万余间。以淮河为起点开展了对全国大江大河的治理。

    史实部分参考樊宪雷《20 世纪 50 年代至 60 年代初我国兴修水利的探索实践及其基本经验》。

    在 1950 年至 1952 年 3 年中,国家用于以大江大河治理为主的水利建设的投资共约 7 亿元,占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的 10%,对全国 2.4 万多公里的重要堤防进行了修整,3 年内直接参加水利工程的人员有 2000 万人,完成土方 17 亿多。如此大规模的以大江大河治理为主的水利建设,改变了新中国成立前河道失修的状态,基本上解除了我国人民几千年所受洪水灾害的严重威胁,保证了大部地区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全。

    防汛为主的水利工程之后延伸至以增产增收为目的的农田灌溉水利建设。

    水利部提出,“1953 年以及今后的农田水利工作的方向”,“应该着重开展群众性的各种小型水利,整顿现有水利设施,加强灌溉管理,发掘潜在力量,以扩大灌溉面积”。

    从治淮到全国大兴农田水利,最后犯了大跃进错误。

    新中国经济相当薄弱,城市经济自身都面临劳动力过剩问题,无法吸纳小农经济下农村严重过剩劳动力。大兴农田水利是 巨型以工代赈 工程。一方面,从农村中游离出大量剩余劳动力参与基础工程建设,对这部分人发放劳务报酬,农村农民生活压力得以减轻。另一方面,以过剩劳动力替代基础建设中耗资巨大的固定资本投资。笔者认为,这是一次后发达国家中国尝试 弯道超车的社会制度实验 。如果可行,可将这种 巨型以工代赈的群众性运动 推广至其他全国性大规模基建,并大力发展经济。可惜尝试的结果可能是失败的。

    大兴水利至今已有 70 余年,不管中国的意识形态有何变化,大规模固定资本投资始终是中国求得经济发展的主要依赖路径之一,1992 年之后,房地产也列入了其中。

    笔者还认为读者还需关注一点,毛泽东在他整个执政生涯里虽犯了一些错误,但始终没有开展直接的、血淋淋的创造大量失地农民,将其挤入城市的资本原始积累。

  • 4. 1952 年 3 月,“五反” 运动中, 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反对资本家 “五毒” 行为的斗争高潮。1952 年 10 月,五反运动结束,中共中央转批的廖鲁言报告中指出

    根据华北、东北、华东、西北、中南 5 大区 67 个城市和西南全区的统计,参加 “五反” 运动的工商户总计 999707 户,受到刑事处分的只有 1509 人,仅占总数的 0.15%,其中判处死刑和死缓的仅 19 人,占判刑总数的 1.26%。

  • 5. 中国计划经济时代医疗制度是贯穿计划经济时期时期的,因此做下全面陈述。以下内容根据王晓玲《中国医疗市场政府管制的历史演进及制度反思》[59]

    1951 年起开始对工商业职工及其供养的直系家属实行源自企业纯收入的 劳保医疗 。1952 年底,全国 90% 以上的地区建立了县级卫生机构,县级卫生院达到 2123 所。政府在 1952 年,1960 年和 1972 年三次大幅降低医疗价格收费标准,低于成本部分进行财政补贴。1952 年,开始实行针对国家工作人员的 公费医疗 ,后于 1953 年扩大至大学和专科院校。1955 年在山西省高平县率先实行了医疗合作社和生产合作社相结合的 集体医疗 保健制度,标志着我国农村正式出现具有保险性质的 合作医疗 制度。1968 年,毛泽东批示了湖北省长阳县乐园人民公社举办合作医疗的经验, 合作医疗 制度在全国蓬勃发展起来。计划经济时期禁止私人资本进入医院。

    毛泽东以领袖强力推动了农村医疗水平。主要是医疗巡回队下农村和培养保健员(赤脚医生)。据时任卫生部长钱信忠回忆:

    在 1965 年 1 月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期间,毛主席又当面指示过,并批评 “ 卫生部想不想面向工农兵 ”,“ 为什么把医学教育年限搞的那么长!”…… 我于当月 20 日,向毛主席呈上报告,决定在 15 所医学院中开办三年制的班,为农村培养医生,毛主席于第二天就作了 “同意照办” 的批示。

    1965 年 2 月 6 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对卫生部关于组织高级医务人员下农村和为农村培养医生报告的批示,至 4 月初,全国各地就有 1500 个医疗队,18600 名医务人员下到农村,卫生部还派了两名司局长分赴四川、广西等地检查贯彻执行情况,全国上下掀起了一个 下农村巡回医疗 为农村培养卫生人员 的高潮,其声势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中国农村实行的合作医疗制度是 发展中国家群体解决卫生保障的唯一范例 ” 医疗全覆盖至农村,这在中国历史上史无前例,乃至于后无来者。1980 年,在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银行共同发布的一份考察报告中称, 。80 年代初,由于农村联产承包制的推行,农业最小单位由农村合作社转为家庭,“赤脚医生” 和农村合作医疗退出历史。

  • 6.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出台,首要重点发展重工业。

    “一五” 计划的主要指标是:五年内经济和文化教育建设总支出为 766.4 亿元…… 其中,基本建设的投资总额为 427.4 亿元,占 55.8%,其余 44.2% 的资金计 339 亿元,用于基础建设所要的资源勘探、工程设计和器材储备等;工业交通运输和邮电业的设备大修、技术组织措施、新产品试制等;各经济部门的流通资金;经济和文化事业,培养专业干部等。

    基本建设投资 427.4 亿元的分配是:工业部门为 248.5 亿元,占 58.2%;农、林、水部门为 32.6 亿元,占 7.6%;运输邮电业为 82.2 亿元,占 19.2%;文教卫生部门为 30.8 亿元,占 7.2%。

  • 7. 1953 年 2 月 15 日,中央正式决议,重点发展以土地入股为特点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左倾右倾均要不得,另外推广国营农场。1953 年底到 1955 年春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合作社数量就由 1.4 万个发展到 67 万个。1956 年 1 月,中央发布《1956–1957 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强调完成初级合作社到高级合作社的升级。1956 年底,全国建成 75.6 万个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社农户占农户总数的 88.8%。这标志着中国农村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对农村史无前例的全面管控。

  • 8. 1953 年 10 月,国家对粮、油、棉统购统销。1955 年 3 月 3 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迅速布置粮食购销工作,安定农民生产情绪的紧急指示》,决定实行粮食 “三定”(定产、定购、定销)。薄一波写到:

    继稳定物价、统一全国财经工作之后,被称为新中国财经战线上的第二次大战役的,就是 1953 年开始的对粮食等主要农产品实行 统购统销 。到 1985 年改行 粮棉合同定购 制度为止,这个在特定条件下开始实行的农产品统购制度,持续时间长达 32 年之久。而统销制度的一些基本内容现在还在持续进行。[60]255

    关于统购统销的研究存在多方论述,田锡全论文《粮食统购统销制度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有对各方观点的理论综述。

    统购统销出台的背景如薄所说:1952 年粮食丰收,但粮食收支赤字较大;经济作物比粮食作物利润高;私营粮商的行价比政府征购牌价高 20%–30%。笔者想,显而易见,征购不畅最主要的原因归根到底还是征购价格低。

    1953 年 10 月 2 日晚,陈云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报告,其中最重要一点是 粮食征购不足将导致物价整体上涨、工人工资上涨、继而使工业生产、预算、建设计划均受损。且人人囤积,形势会日益紧张严峻。 笔者认为陈云的分析是正确的,并且符合马克思、前期苏联的认识。

    陈云在会上直言采用这种方式的代价是可能会有小部分农民闹事。可见《陈云文集》第二卷 1953 年 10 月 10 日《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报告中也陈述了他预想的另七种方法的优劣,可见陈原文,薄一波也赞美陈云这份报告的有力。

    我这个人不属于” 激烈派”,总是希望抵抗少一点。我现在是挑着一担” 炸药”, 前面是 “黑色炸药” 。 如果搞不到粮食,整个市场就要波动;如果采取征购的办法,农民又可能反对。两个中间要选择一个,都是危险家伙。现在的,后面是 “黄色炸药” 问题是要确实把粮食买到,如果办法不可行,落空了,我可以肯定地讲,粮食市场一定要混乱。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事情。

    任何国家政策的制定首先要立足于现实状况,而现实状况有时无法给出正确答案。关于农业,新中国与二十世纪初俄国面临同样问题,我们都没有大规模资本原始积累形成农业工业化(“美国式道路”)这一条件。陈云所述、薄一波评价 “两个炸弹中的选择” 便是为了发展工业化而苦力维持小农经济的现实实践。这真的难以说是国家的错误,而更像是整个人类世界的局限和绝望,从全球到各国家到每个个人,有时候都会面对这种可怕可悲选择的境地⋯⋯

    也如薄一波所说,虽然党内外批评和反对苏联利用剪刀差的一些具体做法,但仍然 “ 在实际上无法同剪刀差真正决裂 ”。[60]281 黄宗智认为 “三农政 [61]175 ,国家依靠农村合作社等集体模式获得了对农村前所未有的强力管理,另外在国家对合作策不仅把小农家庭农场经济纳入国家计划,实际上还强有力地把农民推向集体化的道路。” 社提供优惠政策及农民个人无法承担征购巨大压力的情况下,使农民主动融入合作社。

  • 9. 1953 年 6 月,中共中央起草《关于利用、限制、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意见》。1954 年 9 月 2 日,政务院颁布《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1955 年 10 月全国工商联合会议通过了《告全国工商界书》。1956 年初,全国范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资本主义工商业实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这也是薄一波所说新中国财经战线三大战役中的第三次大战役。1

  • 10. 1956 年是 “一五” 计划第四年,在这一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已经完成整个 “一五” 计划指标。工业方面总产值平均年增长 19.2%,超过目标 14.7%。在 1957 年 “一五计划” 完成时,农业方面:

    农业增长率为 4.5%,虽然完成了计划指标 (4.3%) ,但是与工业高速增长相比明显滞后。这也造成了农村购买力增长缓慢,原计划农村购买力增长 100%,实际上只增长 20%,大大低于计划目标。[62]

1956 年的国民收入中,有 92.9% 来自于公有制经济(国营、合作社、公私合营),这标志着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1 1966 年 9 月,在原定的向资本家支付定息的年限已满后,政府决定不再支付定息,公私合营的企业由此变成了完全的全民所有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