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会学视角下的世界与中国 —— 一个平民的独白 — 马克思主义视角的空间生产摘抄

梦园呓语

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视角的空间生产摘抄

3.1 恩格斯《论住宅问题》

臧峰宇《恩格斯〈论住宅问题〉研究读本》:

我所说的 “欧斯曼计划”,是指把工人区,特别是把我国大城市中心的工人区从中豁开的那种已经普遍实行起来的办法,而不论这是为了公共卫生或美化,还是由于市中心需要大商场,或是由于敷设铁路、修建街道等交通的需要。不论起因如何不同,结果到处总是一样: 最不成样子的小街小巷没有了,资产阶级就因为这种巨大成功而大肆自我吹嘘,但是,这种小街小巷立刻又在别处,并且往往就在紧邻的地方出现。[3]243

住房短缺也是这样。现代大城市的扩展,使城内某些地区特别是市中心的地皮价值人为地、往往是大幅度地提高起来。原先建筑在这些地皮上的房屋,不但没有这样提高价值,反而降低了价值, 因为这种房屋同改变了的环境已经不相称;它们被拆除,改建成别的房屋。 市中心的工人住房首先就遇到这种情形,因为这些住房的房租,甚至在住户挤得极满的时候,也决不能超出或者最多也只能极缓慢地超出一定的最高额。这些住房被拆除,在原地兴建商店、货栈或公共建筑物。波拿巴政权曾通过欧斯曼在巴黎利用这种趋势来大肆敲诈勒索,大发横财。但是欧斯曼的幽灵也曾漫步伦敦、曼彻斯特和利物浦,而且在柏林和维也纳似乎也感到亲切如家乡。结果工人从市中心被排挤到市郊;工人住房以及一般较小的住房都变得又少又贵,而且往往根本找不到, [3]193 因为在这种情形下,建造昂贵住房为建筑业提供了更有利得多的投机场所,而建造工人住房只是一种例外。

在当今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发现恩格斯对住宅问题的分析也具有某种空间权利及空间正义的考量。他对资本统治下城市空间的分化隔离、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生存空间被剥夺的现象进行了科学分析,把城市空间的矛盾归结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实乃 [4]74 深刻的思想洞察。

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来理解资本逻辑的特征: 其一,资本逻辑是以资本的增殖为终极目的而把一切变成为实现这一目的之手段的一种强制关系。 在这一关系中,资本增殖是一切行动所围绕旋转的轴心,而作为创造资本的主体–劳动者却被降低为被剥削的对象和役使工具,其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其二,资本逻辑的展开过程就是资本逻辑内在矛盾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资本逻辑的过度膨胀造成了无产阶级的极端贫困,激化了社会矛盾,产生了诸多社会问题以至于威胁到资本的统治,从而迫使它寻求 维系剥削与总体利润最大化的长远机制 ,其外在表现就是资产阶级解决社会问题的种种尝试,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资本主义制度自我修复、自我进化的能力。当然,这只是资本逻辑的自我循环。

[4]100 资本拜物教的信徒对于社会问题的认识必然基于对资本逻辑的认同,他们从不怀疑这一逻辑本身…… 这也就决定了资产阶级在看待社会问题上的局限性。

房租的背后是资本的生产链条以及经济规律的调节作用。其中主要的一环就是地租,这是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得现实的经济条件发生了重大变化, 因为工业和商业资本的有机构成高于农业,所以为了加快资本周转和创造剩余价值,就必须让渡给土地所有者更多的地租,以便于城市土地顺畅地参与市场资源的配置。

关于在美国怎样自然而然地形成这种 把工人束缚在大城市或新兴城市附近自己的” 住房” 上 来解决住宅问题的办法,爱琳娜・马克思 —— 艾威林 1886 年 11 月 28 日的印第安纳波利斯来信中有一段话可以说明 “在堪萨斯城内,或者确切些说,是在城郊,我们看见一些可怜的小木房,每幢木房大致有 3 个房间,小木房所处地段还很荒僻,地皮价值 6 美元,面积正好可以容纳一幢小房子,小房本身又值 6 美元,所以为了获得到处是烂泥的荒郊中离城里一个钟头路程的一所糟糕的小房子,总共要费去 4800 马克。” 这样, 工人就必须负起沉重的抵押债务,才能得到这种住房. 于是他们就真正变成了自己雇主的奴隶,他们被自已的房屋拴住了,不能离开,只好同意接受向他们提出的任何劳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