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园呓语
9.5 十月革命之后到新经济政策
面对 1917 年以后的困难,布尔什维克完全可能 没有任何社会主义式的解决方法 ,这也许是我们在理解共产主义经济学具有的理论上的不稳定和冲突的特征时,需要考虑的最重要的因素。 革命政权继承了一个濒临崩溃的经济 。1914 年后成年男性人口中的 三分之一 ,被动员起来参与到战争中,落后的俄国经济已经极其脆弱,很难承受一场全面的战争。革命和内战更是毁灭性的。假设 1913 年工业产出指数为 100,1917 年下降到 75,1921 年为 31,而农业生产在 1917 年下降为 90,四年后下降到 60。在俄国内战期间,在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下 ,俄国的对外贸易事实上几乎完全中止。随后的 复苏十分迅速 ,工业和农业指数在 1928 年分别上升到 133 和 125。然而,将 1913 至 1928 年作为一个整体来看, 俄国仍然远远落后于西方 。与 1870 年至 1913 年 2.5% 的年增长率相比,这一时期的年产出增长率只有极低的 0.8%,前一个时期人口的年增长率为 0.9%,但在 1913 年后下降到 0.3%。[40]286-287
《1881-1929》将苏联在 1917 年革命成功后到 1929 年之间的苏联经济史分为了三个不同的过渡阶段,笔者沿用这种划分,并将其与其他参考文献有关内容批判整合如下:
-
1. 1917 年 10 月到 1918 年 6 月:农民夺取了土地,但却是 以传统公社原则进行了重新分配,使新政府颁布的土地国有化法令成为多余,并降低了生产率 。实行的少数工业国有化大多是 地方行为 ,并实行了 “ 工人控制 ”,私人资本家受 工厂委员会和当地布尔什维克官员 监督。列宁将其描述为和公社国家结合的 “ 国家资本主义 ”。
列宁在《 论 “左派” 幼稚病和小资产阶级性 》中,对更为激进要求全面社会主义的 “左派” 进行了批判,其中列宁观点主要是:
-
(a) 从投降派转向护国派。 俄帝国主义时代,采取投降主义,是因为这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间的战争。如果此时支持战争则会有利于帝国主义,损害社会主义发展。“1917 年 10 月 25 日以后我们是护国派⋯⋯ 必须保卫社会主义祖国”。
-
(b) 进一步完全打倒资产阶级和彻底消除怠工的政策是幼稚的。 之前采取这样措施是为在政治局面中占据主导地位,掌权后所面临的则是综合现实状况,身为执政党要贴合实际,采取过渡策略。
-
(c) 列宁在多方面论述了 国家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苏联的 “ 计划 ” 特征也初具雏形。
国家资本主义 较之我们苏维埃共和国目前的情况,将是一个 进步 。如果 国家资本主义 在半年左右能在我国建立起来,那将是一个 很大的胜利 ,那将极其可靠地保证 社会主义 一年以后在我国最终地 巩固起来而立于不败之地 。
如果不采取 国家资本主义 ,那么小农国家内占优势的小资产阶级投机商(尤其是投机粮商)将既与国家资本主义作斗争,也将与社会主义作斗争。
在工农领导和监督下的国家资本主义,通过 正确计算和分配 将为一种保障。应仿效 德国国家资本主义 。
如果德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那么就能轻而易举地一下子击破任何帝国主义的蛋壳(笔者按:意即世界社会主义的胜利将不需面对大的困难)…… 如果德国革命迟迟不 “诞生”,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学习德国人的国家资本主义,全力仿效这种 国家资本主义 ,要不惜采用 独裁 的方法加紧仿效,甚于当年的彼得”。
-
-
2. 1918 年 6 月到 1921 年初: 国有化和紧缩经济 。为应对协约国和国内白军武装压力,实行 战时共产主义 : 试图征收农民全部剩余价值,优先恢复工业 ,导致 1921 年苏联爆发大饥荒,爆发 50 多起大规模农民起义,工业也处于瘫痪状态 ; 取消 公用事业、住房、铁路交通和基本食物配给的 收费 ;工业品 不通过货币 而是进行直接配置,工资以 实物 发放;对城市劳动力实行 军事纪律 ; 工人阶级的自治从属于等级制的控制 ;对反革命分子实施 “ 红色恐怖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可化为两阶段:前段时具有政治、战时经济方面的 客观合理性 ;后段的 军事管制 则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次 失败的主观尝试 。列宁自述:
由于我们 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 。到 1921 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 严重的失败 ,这次失败比高尔察克、邓尼金或皮尔苏茨基使我们遭受的任何失败都要 严重得多,危险得多 。这次失败表现在: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同下层脱节,它没有促成生产力的提高,而提高生产力本是我们党纲规定的紧迫的基本任务。[43]184
-
3. 1921 年初:列宁得出结论,“ 要么是经济政策的根本改变,要么是他的政府被暴力推翻 ”。开始实行 新经济政策 ,列宁将这一阶段视为 “ 过渡性的混合体制 ”,并认为 “现在我们处于必须 再后退 一些的境地,不仅要退到 国家资本主义 上去,而且要退到 由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 。[44]283 。”
新经济政策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完善的政策体系,而是通过 不断的摸索、实践 逐步完善起来的。这里最重要的是对 市场机制 的认识,也就是说, 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是否允许引进市场机制。[41]144-145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有:恢复了农民对于农业 剩余交易的权力 ,将征收余粮改为 粮食税 ,商业、农业可以 雇佣劳工 ;对中小手工业企业实行 非国有化 , 大力发展合作社 ;把企业交付 租赁 ,鼓励 合资企业 和敦促共产主义者 “ 学会贸易 ”, 保留国有工业尤其是大工业的控制 而不松手,涌现一批辛迪加、托拉斯;恢复 商品、货币、市场、价值、金融机制 ,允许 私人资本 。
联共(布)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中,列宁说 “正如所预料的那样,私人资本并没有投入生产(因为全部工业的
已掌握在国家手中),而投入了商业。” 中后期开始逐步 加强对私人资本和富农的打压 ,逐步加强 国家计划职能和集中化 。
一个新资产阶层 “ 耐普曼 3” 产生了,列宁采取了 利用且限制 的态度,至 30 年代左右斯大林消除了耐普曼。
1923 年,因国家对工、农产品价格的调控过度,爆发 “ 剪刀差危机 ”,工业品价格相对于农产品来说过高,富农、投机商利用这一政策作为工农中间商赚取差价, 农民不愿在市场出售粮食 。1927 年末到 1928 年春又发生了 “ 粮食危机 ”“ 粮食罢工 ”,农民藏起粮食,不愿把粮食交给国家,农产品供应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