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蛋疼,从未休止过

2019-02-26

市场经济时期 1992--

分税制

分税制历史资料简单汇总

自1985年3月21日确定财政包干制以来,因利益关系,我国地方政府往往采用地方收款(预算外)代替税收(预算内)、减免税、向中央瞒税和少上缴税收等手段,以此实际控制了有效税率和税基。为应对中央财政收入困难,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借款,并在还款上采用了拖延、欺骗、耍赖、强霸等手段,以此补贴中央财政,使地方政府不愿再借钱给中央。[1]

以下资料汇总主要来源为江大桥所作《我们地方没钱:分税制改革下中央与地方的博弈 》[2]与张曙光所作《中国经济学风云史》。

中央财政收入困难导致90年代初期我国两任财政部长由"穷得只剩下背心和裤衩了"到"我连背心都没有,只剩下裤衩了"。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逐步实行税利分流和分税制"。6月5日,财政部开始在天津、辽宁、沈阳、大连、浙江、武汉、重庆、青岛和新疆九个试点试行分税制。

1993年,朱镕基正式接手分税制的改革,当时财政收入在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9年的28.4%降到1993年的12.6%,中央财政在全国财政的比重从46.8%降到31.6%,也就是所谓"双降"的局面。

据张曙光所述,最具影响力并引起中央强烈重视、正式采取分税制改革的学术源头为当时留美归国博士(学位)王绍光、胡鞍钢所著《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该报告发表于1993年5月。报告中认为当时实行财政包干制的我国国情为"弱政府、弱中央、强地方、财政收支最为分散"。

1993年夏季,中国最高当局决定实行财税体制改革。7月23日,朱镕基副总理在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宣布,中央决定取消中央与地方财政大包干的制度。从1994年起在全国实施统一的财税体制。即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分税制。从此,税制改革进入了快车道。

为应对地方对即将施行的分税制的不满情绪,朱镕基亲自带队,从1993年9月9日--11月21日,先后分10站走访了16个省、市、区。

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1。本决定主要内容如下:

从一九九四年一月一日起改革现行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计划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中央固定收入包括:关税,海关代征消费税和增值税,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等集中交纳的收入(包括营业税、所得税、利润和城市维护建设税),中央企业上交利润等。外贸企业出口退税,除一九九三年地方已经负担的20%部分列入地方上交中央基数外,以后发生的出口退税全部由中央财政负担。

地方固定收入包括:营业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不含上述地方银行和外资银行及非银行金融企业所得税),地方企业上交利润,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不含铁道部门、各银行总行、各保险总公司集中交纳的部分),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印花税,屠宰税,农牧业税,对农业特产收入征收的农业税,(简称农业特产税),耕地占用税,契税,遗产和赠予税,土地增值税,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

中央与地方共享收入包括:增值税、资源税、证券交易税。增值税中央分享75%,地方分享25%。资源税按不同的资源品种划分,大部分资源税作为地方收入,海洋石油资源税作为中央收入。证券交易税,中央与地方各分享50%。

一九九四年以后,税收返还额在一九九三年基数(即1993年的消费税 + 75% 的增值税 - 中央下划收入)上逐年递增,递增率按全国增值税和消费税的平均增长率的1:0.3系数确定,即上述两税全国平均每增长1%,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增长0.3%

此外,为实行分税制,原税务机构分设为国税、地税两套机构;中央通过分税制集中起来的财力,不断加大对落后地区的"转移支付"。

1996年12月16日颁布、1997年1月1日起实施的《国务院关于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中央与地方分享比例的通知》要求:"自1997年1月1日起,将证券交易印花税分享比例由现行的中央与地方各50%,调整为中央80%,地方20%。"

"财权与事权相匹配"成为分税制基本原则及政策合理性诉求。胡锦涛在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代表大会上所作政府报告中改为"财力与事权相匹配","财权"(与税基相关)变"财力"(政府拥有的可支配财产),这一变动是为减轻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现象。

关于分税制的部分后果

笔者认为,分税制毫无疑问地是中国自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至今,影响最为深远的政策,并且这一影响持续至今。

张维迎书中写到:

新财税体制的实施达到了政府的目标,实施的第一年,虽然整个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从1993年的12.31%下降到1994年的10.83%,但中央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却从22%提高到55.7%。此后,财政收入以年平均18.84%的速度增长,相当于GDP增长速度的2倍,到2010年,这两个比例分别是20.71%和51.1%。形成了强政府、富中央、穷百姓、地方苦乐不均的格局。

朱镕基对中央致使地方财政缺口巨大,地方没钱,基层人民贫穷的辩护是:

指责"攻击分税制,说分税制掏空地方财政,造成农民贫穷的人,"根本就是无知!无知还透顶"。他用2010年的财政数据举例,92年、93年的中央财政比例是28%、27%,而2010年,扣除财政转移支付3万3000亿,中央财政不过是1万5900亿只占20%左右,地方政府有的是钱。

下面笔者仅论述个人意见。笔者认为,一个人民处江湖之远仍忧其民、其国是正确的。笔者观点可能幼稚、浅薄、错漏百出,但笔者自认尽力坚守了自由、客观、公正的态度。笔者所愿也是人人皆忧其国民,因为我们正是这国民中的一份子

一切国家与国家一切政策实际执行的脉络中,必然有官僚考核制度贯穿始终。分税制作为国家政策同样不能超脱于官僚考核制度。另外,如果进一步引申中央或朱镕基对于分税制指责的辩解,必然得出这一结论------中央的辩解实际上是将缺点问题所在推向官僚考核制度,而非分税制本身。1994年至2010年左右,相当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官僚考核制度城乡二元对立。对于分税制的优缺点论述中,希望读者也能思考官僚考核制度问题的影响。官僚考核制度是个很大的问题,笔者无力也无愿望详细展开,只在《关于中国》这一部份的最后总结中作出我个人的些微浅薄见解。

分税制的缺点

  1. 增值税是财政收入大头,其75%被中央拿走,地方财政收入面对一个很大缺口。地方政府为弥补缺口最终走向了"土地财政"------一部份是非税收入,包括土地出让金、土地租金、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一部份是分税制中地方政府享有的税收------耕地占用税、房地产和建筑业营业税与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

    问题是,分税制是不是"土地财政"的最主要或根本原因?分税并转移支付后,地方政府仍然确实没钱吗?还是说"土地财政"的根本原因并非分税制制度本身,而是重视任期内GDP发展速度的官僚考核制度呢?这两种制度是否可以两分呢?笔者认为考虑到建设部这一国家机器在1997年才开始受到中央强烈重视,将土地财政的起始年份定在1998年住房改革比较好。关于"土地财政",笔者将在后面章节阐述自己的认识。

  2. "财权上移,事权下放"是对分税制认识的普遍共识。我国实行的是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财政。根据财政局科研所领导贾康、白景明研究:

    自1994年以来,中央的资金集中度实际在下降(从1994年的55.7%下降到2000年的52.2%),而省级政府的集中程度不断加大,年均提高2%(从1994年的16.8%提高 到2000年的28.8%)。市一级政府同样在想方设法增加集中程度。2000年地方财政净结余134亿元,而县、乡财政赤字增加。这些说明实际上财力在向省、市集中。[3]

    省以下政府层层向上集中资金,基本事权却有所下移,特别是县、乡两级政府,履行事权所需财力与其可用财力高度不对称,成为现在的突出矛盾。

    官僚考核制度与官僚权力寻租变现明显也是造成五级政府层层盘剥的主要原因,并且因县、乡政府财权事权两极分化,事实上加重了当时的城乡二元对立,县乡困难。

    笔者认为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古今中外,官僚考核制度缺陷和官僚权力寻租变现具有一贯连续性,因这是人类政治目前为止所不能摆脱的现实。古今中外,只有量的差别,没有本质差别,要考虑政治是种现实实践,而非美好愿望的空中楼阁,只有口号是幼稚的。其二, 胡鞍钢在2014年接受采访时说到,"中央现在只是对省级政府转移支付,确实没有解决省以下的转移支付问题。"其实在王绍光、胡鞍钢1993年所著《国家发展报告》中,确实已经提出建立四级政府运行结构,实行三级财政征收和四级财政使用。但是"当时中央来不及解决这一根本问题"2。2006年后我国提出"省管县",最终目标建立财政实体三级架构:中央、省和市县

  3. 中央所拥有的集中财力及转移支付权力,造成的"跑部进京"现象。各级地方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机构均设立驻京办事处;部委官员权力巨大,其个人与地区的政治人文关联,同地区所得政策支持相关。

  4. 财权、事权如何在多级政府中界定是个至今无标准答案的难题。但笔者认为,这一缺 点现实复杂性很强,实际上并不可能出现什么标准答案,这一方面改进只能是在允许"试 错"中前行,不能简单以此当作贬抑或否定分税制的主要理由,需要详细论述和争辩。

  5. 张曙光书中列出了几人对分税制的不同意见,认为"张曙光对《报告》的批评带有根本的和理论的性质",也提及胡鞍钢曾说"张曙光对《报告》的批评最详尽","是建立在认真读书的基础之上的"。笔者在此简单片面的论述下张曙光当时对《报告》的批评意见。

    笔者认为,张曙光的批评意见主要集中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不同上,"强国家"不等于"强社会"中,其中贯穿经济学中对市场"看不见的手"的推崇。强国家政府也会造成国家权力的过份膨胀和对个人经济自由的侵害,应当重在市场基础结构的建立和市场关系的发育。张曙光所倾向的既不是强中央,也不是强地方,而是强市场。

    但是至于往何处去,张曙光并未给出解决方案。他对中央--地区冲突其实是漠视的,更为强调市场自身力量。

分税制的优点

分税制的优点很难单列,他的有机性太强,因此我就放在一起来说吧。

邓小平认为的我国体制优势------"集中力量办大事"得以建立。当然,"集中力量办大事"未必就使大事有个好结果,也可能造成更大恶果,但分税制确实赋予了中央政府更多的可能与力量,得以指导整个市民社会朝某方向发展。

"中央集权------地方分权混合模式得以建立,且以中央政府为主导,中央确立了自己的主导地位"(这句话为胡鞍钢说法)。避免了省级政府权力过重、各自为政。弱中央、强诸侯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好结果。

笔者认为,不止国内,就全球化环境下,繁荣地区、都市本身就获得了更多自主权,与世界各国、地区建立了更多联系,这些繁荣地区、都市在一些层面或部分上可以影响或超越国家。但是,同时还有民族国家这一重要部分。

近三十年世界各国基本都处在民族国家与全球化这一具有内部强大张力的框架之下,一个强力国家的管控,能够使繁荣地区不至于太过出格,同时为落后地区多输血,并使国内意识形态较为统一,地区的多样性仍主服从于中央的统一性。

繁荣地区、都市不会太过积极主动输血,而国家可以通过转移支付或强权照顾地区发展不平衡,照顾落后地区,调动整个社会力量。事实上,中国政府在1998、2008年经济危机中的抢眼表现,曾引发世界上分属各阵营各界的一些人艳羡我国整体力量,查尔斯·德伯一篇文章题目挺有意思《中国:超级社会主义还是超级资本主义?》。

参考文献


  1. http://yss.mof.gov.cn/zhuantilanmu/zhongguocaizhengtizhi/cztzwj/200806/t20080627_54328.html

  2. 胡鞍钢:中央转移支付可直接到县

阅读此文

2018-09-19
空间生产之丁家庄城中村(一)

背景介绍

济南市丁家庄,又名丁家村、丁家新村,据1992年5月1日所立村碑记载: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当地根据传说取村名"定妖庄"。后因此名不雅,故以"定"字谐音"丁"字改为丁家庄。

丁家庄隶属于山东省济南市姚家街道,是济南市一个较大且密集的城中村,在二十年前就已开始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住房等服务,共有村民宅基地(院落)近800户5000人,外来流动人口峰值大约可达30000人。丁家村城中改造是山东省棚改旧改的重点项目,于2017年年底基本完成房屋拆除工作,拆迁面积约为53万平方米(村民宅基地、公益性公共设施用地加上经营性用地等)。

丁家庄社会调查起因

2014年,笔者的工作和住宿地点均变更为济南市化纤厂路,距离主要供应农副产品和小规模餐饮服务的丁家庄综合市场不足500米。2016年7月份,笔者为练习街头摄影常在街头漫无目的地游荡,有次穿过菜市场发现了一片新景象------丁家庄城中村。当时笔者虽已在济南工作9年,去过济南市诸多地方并在丁家庄附近生活2年,但从未注意过有丁家庄城中村这样一个存在。

笔者本人就出生和成长在一个贫困县,也去过几次农村,但初入丁家庄时仍因它表面的破败和杂乱而产生一种恐惧感,主要是对治安的恐惧(像许多社会田野调查一样,这种先入为主的治安恐惧经过假以时日的了解之后被证明绝大部分多余)。这里六层建筑甚少,后经询问整个丁家庄只有20余栋拥有三、四单元的六层楼,其余多为村民自建并层层加盖的三四层楼房,个别楼房房顶搭有活动板房。道路多为水泥石板路,蜿蜒曲折缺乏整体规划,笔者游历丁家庄数次之后才可不迷路。粗细不一、聚成一团的电力、通讯线缆杂乱丛生,穿越整个村落。

虽如此,何不拿这里作为一个摄影的练习场所呢?拍有意义的照片而非漂亮的照片吧,但这一想法始终被困在如何发掘和表现丁家庄城中村的意义上。后来网友深圳的邱文提出了宝贵的建议------以人类学的视角来直接记录丁家庄的衣食住行和生活在里面的各色人群,作为即将消逝的中国城中村的一个存档。在邱文建议的基础上,笔者查找资料和思考后决定以社会学调查的方式来展现丁家庄城中村。

失败的丁家庄城中村社会学调查

笔者起初准备以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定性研究方法对丁家庄作一个较为全面的社会调查。其中定量方面,仿照ISSP1和中国的CGSS2问卷作一个针对丁家庄城中村的调查问卷,定性研究初步决定采用 Phil Francis Carspecken的批判定性研究框架。

之后笔者又十几次进入丁家庄,也曾在丁家庄居住做过1个月进行田野调查,但因自身怠惰和三心二意使本次调查大失败,不过以下几点心得或许有益于类似社会调查的开展,在此分享给读者:

  1. 定性研究一般要求记录谈话,录音常是记录谈话的主要方式。扎根理论和Carspecken的定性框架必须建立在大量谈话资料的多次整理上。但丁家庄人均谈录音色变,拒绝录音。这种拒绝主因是被调查人在敏感性的事件上害怕录音成为某种对自己不利的证据。

  2. 城中村人员组成和住房结构的复杂,使针对整体的概率抽样问卷调查非常困难。实际上笔者认为,只有具有政府背景的组织或机构大力支持、推动才能完成类似复杂区域定量研究的概率抽样。

  3. 笔者采用了非概率的随机街头访问方式发放调查问卷,这使调查结果可能产生无效的、完全不具代表性的样本。并且即使如此,问卷回收率仍然极低,只能勉强算是10%,使定量分析成为不可能。

  4. 利益敏感问题信度不高。除笔者本人能力拙劣外,也有现实客观。例如针对房东的调查中,房东往往隐瞒和减少实际出租房屋间数以及出租收入,可从被调查房东所处房子建筑外观、体积以及丁家庄出租房的平均面积和收入得出这一信度不高的结论;针对所有人的收入问题也存信度问题,再三询问或试探所得出的收入结论最高浮动为1000多元人民币。调查问卷中针对村委和拆迁方案的满意程度采用了5级李克特量表,但被调查人极端选择较多,情绪化明显,个人利益最大化主导的倾向明显。

  5. 半数以上房东有对上级政府机构的强烈诉求,这也是他们对社会调查人最大的期望。本次调查为笔者个人自发,没有任何组织机构背景,也一再向被调查人言明本人所写报告预计不会产生任何一点社会影响力,无法满足房东这种诉求。除此之外,社会学可以采取小额金钱奖励的方式来增加被调查人积极性,但笔者着实囊中羞涩,无法采用这种方式。

  6. 租房人对本次社会调查表现出严重的整体冷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社会排斥。关于这方面内容,笔者放在之后章节再详细论述。小额金钱奖励应可以有效提高租房人积极性,但未实施,原因同上。

  7. 最主要原因仍是笔者个人社会调查能力的欠缺,和态度的不端正。笔者接触社会学是在丁家庄摄影项目受阻之后从零开始,在社会学意义上的与人交往也存各种缺陷。最主要的还是态度,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甚至因屡次消沉而遗失了几份已经回收的完整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过程中,笔者听闻有两位女士几乎同期在丁家庄城中村进行社会问卷调查,并对问卷完成者提供每人50元奖励,效果不错。笔者估计是具有政府背景的组织机构,如大学在做这份工作。希望我国能够在当前基础上进一步普及社会学调查相关知识,增加社会学调查项目,并保证社会学调查的中立性及公信度,同时也希望调查者能够坚守信度和效度问题。

下一节笔者将介绍在丁家庄田野调查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些内容虽然难以称之为科学,但应仍具一些意义。


  1.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Survey Programme,国际社会调查方案

  2. Chinese General Social Survey,中国综合社会调查,于2007年加入ISSP。

阅读此文

2018-09-16
空间生产之曾经的城中村的基本概念

所谓城中村者,城市和村庄性质兼而有之:它深处城市之中,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周边均具城市特征,自身却充斥着农村式的无序和自然,缺乏人工的总体规划,各家各户的宅地界限比纯粹的村庄还要不清晰和混乱,基础设施(能源、通讯、供水、交通、安全、卫生、医疗、文化等)薄弱,原生住户基本为农村户籍,土地制度仍为农村集体所有制而非城市的全民所有制;作为农村,它的外来流动人口数量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原生居民,耕地被大量或完全占用,转为商业或住宅地产,耕地的这种性质转变使原生居民原先赖以生存的农业收入转为地产收入,并成为原生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阅读此文

2018-09-10
联合国债务与人权问题独立专家的历年报告摘抄

布雷顿森林机构和发达国家常为向其它国家贷款或减债而附加自由化、私有化、全球化的条件,联合国多项机构和议题均涉及对此的强烈批判。因相关议题和文档过多,笔者以较为随机的方式选择了外债与人权独立专家的年度报告作为切入点,以求管中窥豹。综合来看,独立专家人选不同,其倾向、水平也有不同,希望大家能够批判辩证来看。笔者个人认为,Fantu Cheru的报告有理有据,水平极高,可作重点研究。

阅读此文

2018-08-31
有关中国(一)

本章只是非常粗陋的第一版草稿,准备以后整合进我正在做的开源免费电子书中,结构内容都会有较大变动。

这个部分非常庞大,我力所不能及,但只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PDF版本下载地址: http://t.cn/RFaJn0l

阅读此文

2018-08-23
推荐杨宇振所著《资本空间化——资本积累、城镇化与空间生产》

笔者作为一个业余民科,常感中国学界在空间生产,空间权利和空间正义方面,仍具良好学术态度、道德,且具活跃度、批判性与普世心,这在当今世界不管哪个领域都实属可贵。因现实各种原因,他们的著作难以被推手推广,常常乏人问津,获利有限甚或要赔本。笔者并非学界人士,只是业余民科,但深感自己负有推荐义务,以使这些真挚的作者不那么孤冷,可以多得几位读者与之神交。

阅读此文

2018-07-31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早期苏联科社实践(四)——新经济政策争论到斯大林模式与总结

新经济政策时期的争论

苏联新经济政策的实行历经了列宁和斯大林两位统治者,苏联必须大力发展大机器工业是党内绝大多数共识。但围绕如何调节工农之间的强烈矛盾与撕裂,对农业部门的经济支持力度多少,苏联发生多次激烈争论,形成派别之争。其中有政策的不同也有连续,对于苏联的研究常常注重不同之处,而轻视了列宁与斯大林政策的连续性。了解这段时期内苏联政府的争论情况,有助于我们理解斯大林中后期政策,也有助于对整个苏联社会主义产生深刻认识。以下只介绍主要流派的主要思想以及以斯大林为首的联共(布)中央的应对:

阅读此文

2018-07-31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早期苏联科社实践(三)——十月革命前夕到新经济政策

二十世纪初至十月革命的俄国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绝大多数东方国家不具有被马克思称为资本主义曙光的种种有利条件(即地理环境、金矿、奴隶贸易、殖民地等),相反却普遍受到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压迫、排挤和剥削(它们是作为被剥夺者而纳入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这一客观原因外,更主要的则在于东方社会自身的历史条件。

阅读此文

2018-07-31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早期苏联科社实践(二)——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对苏俄的影响

杜冈-巴拉诺夫斯基被霍华德和King高度称赞,他早期是一个"合法马克思主义者",后来是一个寻求"社会合作"的资产阶级自由派,因而被列宁批判为"自由派教授"。他的这种政治倾向转变、列宁对其下的评语以及俄语受众的局限等,使其长期以来被中国所忽视。

阅读此文

2018-07-31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的中早期苏联科社实践(一)—— 序言和马克思

序言

苏联问题,无论在东西方还是在苏联、苏联解体后各个国家,都是一个敏感话题。对苏联问题的学术研究常常带有很多国家、政治、经济集团的功利目的,在不同时期和环境为不同利益背书;也常被部份学者的个人主观倾向所利用,从而成为"反学术"的学术。在民间个人,则常常被自身迷梦所影响,过于简单片面的赞美或者批判。

阅读此文

2018-07-05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院长李晓教授“解决办法”

原文: 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 |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院院长李晓教授在2018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https://mp.weixin.qq.com/s/w4gEgxS177t90V-tGAHuJA

在知乎看到一个如何评价李晓教授这段讲话的问题: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83465673/answer/434552275

我的回答:

细思极恐。

这种“恐”,不是因为李晓教授说出了 民族国家与全球化矛盾,美元占主导地位、依托政治、军事、经济国力的金融资本在全球化中的强力地位,这些内容在实践中有价值,但在社会学、政治学理论中应是老调重弹。

“恐”的是,大量答主看不出言外之意。有人说李教授认识水平超越了国家,还有人说“没有提出解决办法”,这些知乎答主的回答反映出我们国家人文社科方面的极大落后。

为什么我说这些答主回答是错误的,因为:

最“恐”的就是李晓教授的言外之意,也是几个回答中所说的“解决办法”。李晓教授的解决办法集中在“我们的主动权”这一个段落和其后一段。无论是国家还是李晓均没有直言解决办法,也没有办法直言,只能隐晦提出。什么是“熊彼特式的创新”,什么是“谁的制度安排更有利于经济增长和发展……”。

“熊彼特式的创新”即熊彼特所说“创造性破坏”,一些经济学人用其为经济危机辩解,但是从不会将其全面引用。引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一书第十八章内容。

熊彼特强调,在“创造性破坏” ( 他认为这是在马克思那里发现的 ) 的经典辩解中,认为“这个制度是残酷的、不公正的和紊乱的,但是,它的确提供了商品,然后毁掉这一切,这些商品是...... [ 人民 ] ......需要的”。

李教授的观点和GJ的政策是一致的,简而言之是“新古典自由主义”,所以李教授说支持大大。两者同路,但金融系统所要求的“自由”远远大于国家所能给予的“自由”,即使国家的自由政策已经是李教授所说“熊彼特式的创新”。这个金融学院院长李教授说法和其他金融集团所要求的并无二致。

李教授说提的解决办法,便是新古典自由主义。

阅读此文

2018-07-03
《列斐伏尔空间批判理论研究》读后感

缘起

本书是作者张笑夷在黑龙江大学求学时所作博士论文转为专著出版,衣俊卿进行了指导。不知为何,原博士论文和纸质版本均难以购得,我只好入手Kindle版电子书。

阅读此文

2018-06-2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929-1990》的水货读后感

本书的不足

  1. 书中对于一些理论概念、代数公式介绍不足。鉴于本书是历史学性质,并且可能有篇幅限制,需要参考“参考文献”才能更好理解本书,这方面我力有不足,只好对本书浅尝辄止。
  2. 90年代至今30多年来出现了一系列对世界各国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由于本书原版出版时间为1992年,自然会受到历史局限,对一些理论难以触及和深入。我个人认为,本书理论历史其实只论述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本书大概未对以下几个当代理论部份进行较好阐述:
阅读此文

2018-05-30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 1883-1929》的水货读后感(二)

正如作者M·C·霍华德和J·E·金在导言中所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这些年的发展,同实践性的政治问题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我觉得书中有句话非常经典,透露出现实社会的吊诡和无常:“主要关注推动资本主义发展的俄国人,以破坏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告终;期待资本主义崩溃的德国马克思主义者,却开始与资产阶级合作并维护资本主义。

阅读此文

2018-05-25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 卷1:1883-1929》的水货读后感(一)}

引子

我们应当学习的是马克思主义史,而不是局限于马克思个人的马克思学。 正如马克思的著作有大部分内容建立在前人基础上,然后发展并融入自己的真知灼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中的诸多人物也是建立在前人的理论基础之上,并发展融入。无法想象一个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超天才横空出世,提出诸多独创的深刻见解。只有在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历史考察中,才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和加深理解马克思,并对其进行继承、发扬和批判、扬弃,这也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核心所在。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我们也会对历史,国家——特别是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历史有着更为清晰的理解。从而明得失,知兴替。

阅读此文

2018-05-23
XeLaTeX中高质量英文数学字体的两种使用方式

引言

我是LaTeX未入门爱好者,只是使用它来做些关于社科的笔记。LaTeX强大的排版功能,数学公式的美观,所想即所得的逻辑性让人爱不释手。但是随着时代发展,高质量英文数学字体也出现了很多,并在LaTeX中有着不一样的应用方式。折腾英文数学字体花了我好几个小时时间,为避免初学者走弯路,我写了这篇文章。本文着重介绍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newtxmath,另一种是unicode-math。以下内容没啥新意,都是从各个包和字体的文档中拷贝出来的。

阅读此文

2018-04-21
草稿之一——维基解密、阿桑奇与西方政治

照例是篇还没写完的草稿。

照例征求建议者、批评者、合作者。

GNU LICENSE。

维基解密简述

维基解密官网的域名wikileaks.org注册于2006年10月4日,朱利安·保罗·阿桑奇一般被视为其创始人。自维基解密成立之初,就着力于解密大批文档。创始之初采用公共编辑方式,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修改页面。后来改为只接受具有政治、外交、历史或伦理意义的文件,所提交文件需要匿名维基解密工作人员的审阅。

阅读此文

2018-03-08
《我这样考上东大和哈佛》学习笔记

给孩子做个学习方法《我这样考上东大和哈佛》的笔记。

16倍速学习法

学习成果 = 资质 x 策略 x 时间 x 效率

阅读此文

2018-01-24
草稿之一————当代艺术

本项目采用开源方式,放置在 https://github.com/sd44/dingjia 本项目所产生所有草稿文档,也放置在项目下文件夹,点我下载PDF文档文档。

阅读此文

2017-12-27
草稿之一——生命

草稿之一——生命这篇写的很乱,很累,很生硬,暂时草草结尾吧。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同我交流、沟通,提出宝贵意见。老话:能够协作最好了。我的 Email:sd44sd44@yeah.net QQ:25931014 微信:sd44sd44

草稿之一——生命

生命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如果无法充分保障人的生命权,那么一切其它权利都是空中楼阁。无端剥夺人的生命,或者肆意对人施加恐吓、虐待和折磨,就是用一种非人权的待人方式。任由这种情况发生,个人权利就无从谈起。所以一般各国的刑法都将侵害他人生命权的罪行量刑最重。“生命权是一个人之所以被当作人类伙伴所必须 [1] 享有的权利。”

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