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苏联问题,无论在东西方还是在苏联、苏联解体后各个国家,都是一个敏感话题。对苏联问题的学术研究常常带有很多国家、政治、经济集团的功利目的,在不同时期和环境为不同利益背书;也常被部份学者的个人主观倾向所利用,从而成为"反学术"的学术。在民间个人,则常常被自身迷梦所影响,过于简单片面的赞美或者批判。

笔者认为,如果刨除政治经济学只用实证历史或其他视角,去考察社会主义苏联列宁、斯大林统治时期历史的话,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历史与政治经济学的考察相结合,将更为完整展现苏联中前期内在的满满张力------起因、经过、结果和成就、矛盾、不足;认识马克思本人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和历史中社会主义国家的问题所在;弄清楚有关社会主义的一些问题,比如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及其局限和不足;明了历史现实所给出的局限并破除对于救世主和个人的迷信与崇拜......总之,这样的考察结果将会在多方面提供更多借鉴和意义。

本章关于苏联的资料,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论据主要取材自批判色彩浓厚的M. C. 霍华 德 与 J. E. King所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史1883-1929》、《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史1929-1990》,历史资料多取材于沈志华主编《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苏联历史专题研究1917-1991》,闫永飞《苏联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新经济政策》,黄立茀主编《新经济政策时期的苏联社会》。这无疑犯了取材样本过少的错误,容易偏颇。碍于笔者个人能力、精力和现实状况,实在无能再进行过多展开了。望得到大家建议、批判。

笔者对所有参考文献并不全然赞同,对个别文献更是批判大于赞同,为此将以上材料进行了批判性地整合,融入自己观点。以下文章有相当多的文献原文引用,但笔者认为这种大量引用具有价值,有助于清晰理解,涤除污垢。

请相信,我是尽量采取客观态度,并非苏吹或苏黑的屁股站位。希望广大读者能够理智看待,不因批判和肯定这两种色彩本身就采取过于感性态度

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及其目的论的缺陷

自马克思中年毕业前夕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至其生命终结时未完成的一些作品,我们都可以鲜明看到贯穿马克思思想的一条主线------社会伦理。马克思的社会伦理不是个人伦理,它讲求人的"社会性",即人自身的伦理状况主要是因其所处社会状况所决定,而不是因为个人本质,或主观能动所决定。

大部分人将马克思学说分为三个部份,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部份描述了一个美丽图景: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自由王国------共产主义社会。但是马克思、恩格斯均没有描述具体实践的方式。

为什么马克思反对资本主义,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说过一句话说,"这种一切(个)人反对一切(他)人的战争所造成的结果, 不是普遍的肯定,而是普遍的否定。"(括号中的文字为笔者所加。这句话的前半句起源于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发展自对马克思具有重大影响的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在这种普遍的否定中,人与人的关系被物与物的关系所遮盖,也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拜物教"。

如何实现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转变,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给出了一个易懂简洁的说明:首先,是一个"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下的过渡期

(共产主义社会)不是在它自身基础上已经发展了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都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

所以,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权利,虽然原则和实践在这里已不再互相矛盾,而在商品交换中,等价物的交换只是平均来说才存在,不是存在于每个个别场合。

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或者称为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当代一般称为社会主义社会,它仍带有资本主义的性质,但依托于"无产阶级的革命专政"去调节。

那么,为什么初级阶段发展自资本主义社会呢?笔者认为,同样可以借助于《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两句话来简单说明这一理论的基础:

在世界市场上, 单个人与一切人发生联系,但同时这种联系又不以单个人为转移, 这种情况甚至发展到这样的高度,以致这种联系的形成已经同时包含着突破它自身的条件。

要使这种个性(全面发展的个人,即自由人)成为可能,能力的发展就要达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 这正是以建立在交换价值基础上的生产为前提的,这种生产才在产生出个人 同自己和同别人的普遍异化的同时,也产生出个人关系和个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 性。

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提法,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现实考察,但是共产主义自身却并不是一个历史唯物主义,这使其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中的"科学"二字。马克思认为

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

但今日之人如何知晓未来社会?既然不可知,即使是借助于现实已有的基础,号召人去达成一个目标,这又如何能够不是目的论呢?由此可见,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一种目的论,是基于马克思强烈的"改造世界"目的,让世界更为美好的目的论。

即使按照马克思对于历史的考察,或者按照列宁、斯大林的"五段论"去考察人类历史,我们不无悲伤地发现,从奴隶社会至资本主义社会,每种巨大的社会变迁中,每一个新兴的、替代了之前上层阶级的阶级,无一不是代表了比旧上层阶级更为先进的生产力、更为强劲的经济实力、迅猛突涨的政治实力和社会影响力,并且这种新上层阶级的兴起是较为自然形成。无产阶级是这样的阶级吗,它符合这些条件吗?

或许马克思正是看到了无产阶级不能自发、自然取代资产阶级,才提出了"共产主义"这一试图"改造世界"的目的论,以使人类历史尽快摆脱"动物性"和"原始"。

笔者认为,马克思这一伦理目的论与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着同样的结构。按照文德尔班所著《哲学史教程》(商务印书馆,2013年)第113页论述

(苏格拉底关于善的知识)包括两个有重大意义的先决条件:一个是心理学上的,即明显的唯理智论;另一个是伦理学上的,即明显的幸福论......

苏格拉底就把世俗说教的一般道德提高到科学的水平。

苏格拉底试图尽可能让人将德行和法律信奉为智慧,借此达到一个幸福的伦理世界,并为贯彻这一信念而殉葬。马克思很可能也是如此,不管他怎样为社科学社会主义辩护,这都无法使科学社会主义摆脱"目的论"的范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批判的是马克思基于历史唯物主义而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部份,不是彻底否定历史唯物主义,更不是全盘否定马克思。没有任何一个人的社科理论可以健全,我们要辩证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