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

本书是作者张笑夷在黑龙江大学求学时所作博士论文转为专著出版,衣俊卿进行了指导。不知为何,原博士论文和纸质版本均难以购得,我只好入手Kindle版电子书。

我在初次阅读本书过程中,对一些概念和理论以及思维方式均感困惑,后决定先阅读马克思原著,主要是《资本论》。所以说来,这本书倒是我观看马克思原著的领路人。

阅读《资本论》后,回头再来看本书就显得轻松许多了。通读本书大概花了我两个半天时间。

历史脉络

我个人认为,本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历史脉络。这种脉络大概分为两个部分:

  1. 列斐伏尔个人理论的发展脉络。本书几乎提及了列斐伏尔所有著作,并将其学术生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其学术生涯的开端到《现代性导论》出版之前(时间上大约从 20世纪 20 年代中后期到 50 年代末) ,这是列斐伏尔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阐释和日常生活批判理论初步确立的阶段。

    第二个阶段是以《现代性导论》为界标到《日常生活批判 III:从现代性到现代主义(走向日常的元哲学)》出版之前(时间上大约从 60 年代初到 70 年代末) ,这是列斐伏尔以现代性问题为思考原点对当代新资本主义进行社会学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阶段。这一阶段以 1968 年学生运动为界标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

    第三个阶段是以《日常生活批判 III:从现代性到现代主义(走向日常的元哲学)》为界标到逝世前《节奏分析要素:节奏知识导论》的完成(时间大约从 80 年代初到1991 年)。列斐伏尔认为,伴随着 20 世纪 80 年代的到来, “现代性的终结” 作为问题被提上日程。在他看来,这预示着一场伟大的变革。现代性终结了,现代主义取代了现代性,实现哲学的时机错过了。悲观情绪一直弥漫在列斐伏尔后期的著作中……第一,……他试图阐释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化,日常生活由传统社会文化的 “剩余物” 变成生产方式变革的 “基础”,生产方式竭力通过规划这个基础而将自身构造为一个多种等价体系组成的系统。第二,面对思想批判能力的丧失正成为社会常态的这种更深刻的危机,列斐伏尔试图走向每日生活的元哲学……

    此外张笑夷还介绍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列斐伏尔的研究历史,这些描述有助于我们选择合适自己的列斐伏尔著作,并有助于我们获取对列斐伏尔整体思想脉络的基本全面认识。

  2. 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列斐伏尔的思想根本源自马克思之社会性的历史唯物主义。

    • 本书对于马克思和黑格尔的部份摘抄均极为经典。可能因作者张笑夷所在黑龙江大学马克思学院的学术背景,以及衣俊卿的影响,对马克思自身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理解较为透彻。

    • 本书也简单介绍了从亚里士多德到列斐伏尔之前的“空间”概念发展。和尼采与其后“存在”主义对列斐伏尔影响。

    • 反抗“现代性”的思想史中,法国68年“五月风暴”是其中一个重大转折。关于社会整体的理想遭受现实重创、宏观转微观、理性转感性、整体转部份,尼采开始占据重要位置。列斐伏尔作为“五月风暴”领导人之一,之后也表现出了思想的重大转折。作为事后诸葛亮来说,我个人认为,可以清晰看到,列斐伏尔和后现代理论家们在与“现代性”的作战中均告失败。我们当今的“现代性”不是减弱,而是愈加强烈和愈加富有规训力量。

列斐伏尔的贡献

  1. 列斐伏尔认为,我们当今的都市是国家和政治权力掌控之下的都市抽象空间。引文如下:

    与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不同,进入 20 世纪,现代性扩展到整个世界的动力不再主要依靠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是国家地理性规划下以空间生产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生产和再生产。……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管理和生产空间建立一个总体性的、无所不能的控制体系。

  2. 列斐伏尔关于空间分析的“回溯-前进”方法的重视。我个人总结整理如下:没有时间的参与,社会思想绝不可能完善和自洽,所以人文社会学科也有很多比较方向。空间同理,人类围绕地理有限空间和社会实践虚化空间展开的时空辩证关系,以及社会实践构成了诸多议题——同质化、碎片化、等级制;国家、全球化、区域;以及被规训和由此引发的潜在的反抗。这种方法也使列斐伏尔获得了理论上的连续性和一贯性,以此来解读自希腊、罗马以来的世界历史。

  3. 三元辩证。三元之间没有清晰界限,彼此分离又紧密相连,均为平等。但如书中所指出的:列斐伏尔对第三元是偏爱的。我个人认为,这使其仍未能彻底脱离黑格尔的范畴。此外,书中也认为列斐伏尔“这并不意味着列斐伏尔放弃了马克思的二元对抗模型。二元性意味着矛盾和冲突,忽略矛盾,也就不可能抓住资本主义的根本。”列斐伏尔又引入了尼采生命哲学中的“身体”概念来让人获得更为形象、感性、动态、平衡的理解,极富张力,这有助于补充三元辩证中的不完善。

  4. 列斐伏尔革命理念。辩证、发展,与时俱进,并不清晰,这是其“实验性的乌托邦”的含义,也包含着对自身的批判。列斐伏尔认为上层国家、政党、组织已经不能担负起成为新的“历史主体”的任务,应当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

    关于“自下而上”,我个人认为是正确的,但列斐伏尔的“整体”还是带有传统马克思主义色彩。作为今日今日的我们,可能要更为“下沉”,更为孤独和自我探寻。在这种意义上,我认为个人应成为德勒兹所说“独自漂流”。在此漂流过程中感性与理性,批判并包括自我批判。

  5. 日常生活和节奏分析。主要是批判规训,提倡特殊性和差异以及由此建立起来的丰富。

本书的概论性质

这本书真的写的很好,条理清晰富有逻辑,认知深刻,贯穿列斐伏尔大部分著作,推荐大家阅读。

本书毕竟是概论性质,不能以二三百页包含列斐伏尔全部思想,比如列斐伏尔空间理论中,地理、社会、政治边缘,和阶级关系的再生产是比较尖锐的,本书未详细论及。要细致了解列斐伏尔,恐怕只能去阅读他的原著了。

最后,列斐伏尔一些思想和后现代思想家有颇多相通之处,我个人认为是一个贫乏的历史时期下对于实践的需求使他们得出了一些相通的结论。当今历史变得更为贫乏,美好实践需求变得更为稀缺,但也同样制造出了更为巨大的现实矛盾。从这种愈加矛盾中,也更加显露出列斐伏尔等人的一些真知灼见。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