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理论与后现代理论
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之间常常彼此只看到非议,没有看到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
批判理论与现代性
现代人的堕落本性与社会进步是分不开的。一方面,经济生产力的增长为建立一个更加公正的世界提供了条件;而另一方面,它也赋予了技术设备及控制这些设备的社会团体以凌驾于民众之上的不相称的地位。在经济力量面前,个人完全丧失了其价值,与此同时,经济力量也使得社会对自然的控制达到了迄今为止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批判理论与后现代之间常常彼此只看到非议,没有看到一些有趣的相似之处。
现代人的堕落本性与社会进步是分不开的。一方面,经济生产力的增长为建立一个更加公正的世界提供了条件;而另一方面,它也赋予了技术设备及控制这些设备的社会团体以凌驾于民众之上的不相称的地位。在经济力量面前,个人完全丧失了其价值,与此同时,经济力量也使得社会对自然的控制达到了迄今为止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利奥塔的《后现代状况》一书使得”后现代“一词几乎家喻户晓。利奥塔已经成了猛力攻击总体化和普遍化的理论与方法,捍卫一切理论领域及话语中的差异性与多元化的一面旗帜。
利奥塔深受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影响,但在他的早期文本中,他却与马克思进行了决裂,并暂时地转向了尼采的具有高度挑衅性的肯定哲学。
这里我们并不打算全面地探讨鲍德里亚的思想,而是将关注焦点放在他对现代性的分析之上(第1节),他向后现代观点的转变之上(第2节),80年代他向形而上学和愤世嫉俗的犬儒主义的转变之上(第3节)。
鲍德里亚第一本著作《客体系统)(1968),探讨了以消费品和服务的爆炸性增长为标志的新型大众消费系统。暗中包含了如下两种理论:一种是由卢卡奇(Georg Lukás)等马克思主义者所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日常生活已经被商品化。另一种则是符号学理论,它将课体解释为一些被组织到指意系统中的符号。
谨以此书献给下一代激进知识分子和行动主义者,愿他们能利用后现代理论及别的评判话语所提供的洞见,发展出新的理论和政治,以迎接当前十年及下一个世纪的挑战。
并不存在什么统一的后现代理论,甚至各种立场之间连基本的一致性也没有。相反,各种后现代理论与后现代立场彼此之间经常是冲突的,它们之间的差异,足以使人震惊。
从笛卡尔起,贯穿着整个启蒙运动及其后继者,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视为真理之所在和系统性知识之基础。这种启蒙运动的设计也在美国、法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中发挥了作用,这些革命旨在推翻封建社会,建立一种体现理性和社会进步的、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Toulmin, 1990)
不过,现代性的建构也给许多人带来了难以计数的苦难和不幸——受资本主义工业化压迫的农民、无产者、工匠、被殖民种族。现代性还生产了一整套规诫性制度、实践和话语,从而使它的统治和控制模式合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