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和《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第一卷
本文档完整版本请下载PDF版本,除文中内容外还增加了参考文献页码和《资本论》原文笔记 http://sd44.github.io/2017/12/15/%E3%80%8A%E8%B5%84%E6%9C%AC%E8%AE%BA%E3%80%8B%E7%AC%AC%E4%B8%80%E5%8D%B7%E5%92%8C%E3%80%8A%E8%B7%9F%E5%A4%A7%E5%8D%AB%C2%B7%E5%93%88%E7%BB%B4%E8%AF%BB%E8%B5%84%E6%9C%AC%E8%AE%BA%E7%AC%AC%E4%B8%80%E5%8D%B7/daskapital.pdf
天才资本家海大富的《资本论》第一卷实践记
本文借助于《跟大卫哈维读《资本论》第一卷》一书,对《资本论》第一卷的一些概念本身和它们彼此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简单概括和整理。
海大富波澜壮阔的一生
我们首先假设在18世纪末,一个名为海大富的英国人作为“可敬的东印度公司”的一位员工,被派往印度,收取印度人民田赋。靠着高的离谱的田赋,肥了东印度公司,也肥了海大富,还有就是饿死了很多印度人。
海大富比较恋家不喜漂泊异国,带着他的第一桶金回到英国曼彻斯特市。当时英国正在实行“公有地圈围法”,地主借以把人民的土地当做私有财产赠送给自己,许多农民失地,并且失去了生产资料,向城市游离寻求工作。之前的殖民掠夺和这里使农民与生产资料剥离的活动都是资本的原始积累。海大富适时地开办了一家棉纺织工厂,并招入多名廉价失地农民。
产品生产过程中,转变为生产资料即原料、辅助材料、劳动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作不变资本。转变为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改变自己的价值。他再生产自身的等价物——体现必要劳动时间的、等同于可变资本的劳动力价值,和一个超过这个等价物而形成的余额——剩余价值。
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规律导致了资本家们无限制的竞争,竞争的强制规律又导致资本家对于增加剩余价值的不懈追求,海大富也不能免俗。
他引进了先进机器。因机器的引入,使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另外可简单通过提高机器速度,扩大工人劳动范围——增加工人可以控制的机器数目等手段增加工人劳动强度。缩短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量的比例,由此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相对剩余价值。
工人们的主粮是面包,面包是他们基本和占比较多的生活资料。恰逢英国面包业生产力大幅提高,导致面包价格下降较多,导致整个资本家阶级受益,所有的工人劳动力价值降低,这也使相对剩余价值得到提高。
海大富以前就通过直接延长工作日来获取更多利益。引入机器后,因为机器不使用所带来的没有剩余价值作为补偿的折旧费用(虽然与因为使用而带来的机器损耗相对立),和机器面临的无形损耗——现有机型贬值或者出现更好机器——所带来的现有机器交换价值贬值,更加促使海大富延长了工人劳动时间。通过延长工人工作日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绝对剩余价值。
随着工作强度、时长日益增大,工人们也越来越不满,常常嚷嚷着工厂要遵守劳动基本法,还要求一天工作最多十小时,还说不然就闹罢工,砸机器,上法院。海大富心想要及时制止住这股歪风邪气,就从牛津请了个砖家西尼尔来给工人们上课。砖家一张口,就知有没有,西尼尔给工人们算了一笔账,疾呼“你们工厂最后一小时才产生利润啊,海老板是活菩萨啊”,感动得工人们鼻涕一把泪一把,还没听完演讲就回去继续十二小时工作了。海大富都要被自己感动了,仔细一算,才明白西尼尔的把戏简单来说是将被消费的生产资料与转化生产资料为产品价值的劳动力,这两个本来同时进行的部份进行了分离压缩,然后只对工人付出的劳动进行了大减法,却没减去分毫生产资料的价值。
生产完商品后,就是卖商品了,我们睿智的、从不失败的资本家海大富总能顺利卖出他的商品并得到货币。商品出售后所得的货币额,包含海大富最初以货币形式预付的资本价值(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剥削工人劳动所得的剩余价值。海大富将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这叫做资本积累。具体地说,积累就是资本以不断扩大的规模进行的再生产。
海大富是个脸盲,他没有办法从相貌看出任何两个人之间的不同之处,但在他的内心中,他、是以价值来衡量和标记一切他物他人的。每件物品都有他的价值,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每个工人都生产他们的价值。海大富心中只有价值,没有人名,没有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有评论家指出[ = = = ],并狂言资本家追求的就是剥削率。乖乖,我们海大富是个成熟的、睿智的资本家,但绝不是一个虐待狂和剥削狂啊。他对这一无耻言论表示非常遗憾。他说一个成熟的资本家所关心的其实是利润率,也就是[ = ]虽然剥削率和利润率公式的分子是相同的,但这只是一个意外。并且作为一个成熟资本家来说,看见利润率这个公式其实是非常敬畏的,因为随着劳动力的提升,不变资本在预付资本中所占比重必将越来越大,这有可能是驱使资本主义进入利润率下降的周期性危机之一。据说一个著名的马姓学者在一本名为《资本论》第三卷的书中对此有所论述。
脸盲与只重利润率不重剥削率均为商品的拜物教性质。
商品价值是靠创造价值的工人劳动得以体现,但消费者购买商品时,只能看到死的物,而不知工人,这也是拜物教性质。
为了价值增殖,资本家海大富也不拥有真正的自由,他必须将利润(剩余价值)进行再投资,以实现资本的再生产,这也是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它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替换为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关系和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扮演的经济角色不过是经济关系的人格化,不止工人,资本家也不例外。
海大富的生意越做越大,劳动生产率明显比其他同行要高,工人们贡献的剩余价值也大。偶有工人要求涨工资时,他就说“外面劳动市场那么多人没活干,你还嫌工作时间长,工资低?”工人们立刻就不敢作声了。
海大富凭借着自己商品剩余价值比其他同行高一截的优势,略微降价就把其他同行们打的七零八落,有些同行变成了工人,有些同行把自己厂子卖给了他。人们都喜欢资本英雄,纷纷带着自己的钱来投资海大富厂子,经过一系列兼并整合,海大富成立了棉纺织托拉斯股份公司,全国棉布供应均由这个垄断的托拉斯说了算。
大卫·哈维对资本论的解读
大卫·哈维书中对《资本论》第一卷进行了辩证的导读和再评估,除对马克思的敬仰外,也结合《资本论》问世150余年以来世界历史和思想的变动状况,以及个人知识背景和社会、政治阅历对《资本论》一些内容做了修正或批评。
以下几点是哈维对马克思的几点解读和批评,这些解读和批评在笔者看来是务实且具进步意义的。
一,原始积累。哈维继承和发扬了罗莎·卢森堡的“资本主义的长期历史是以这种动态关系为中心的,即持续的原始积累和贯穿于《资本论》所描述的扩大再生产体系的积累动力之间的动态关系”,哈维倾向于将原始积累“称为通过剥削手段而进行的积累……特别是通过采用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策略并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抢劫”。也就是说,原始积累并非是马克思认为的发生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前,而是贯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始终的。
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马克思在一些著作中论述过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但是从没有下过决定论。哈维认为这观点带有错误的宿命论和因果关系,失却了马克思的辩证哲学,是被马克思的“朋友和他的敌人们”误解了。哈维认为,根据《机器和大工业》这一章节的第4个脚注,与自然的关系、技术、生产方式、社会关系、日常生活的再生产、对世界的精神观念这六者是一个生态的整体,每个时刻都紧密地内化了其他所有时刻。虽然哈维在此说六者互相内化的这一框架有助于通过一个基本的方法,将历史唯物主义作为基础。笔者却感觉这恰恰是否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希望诸位大神指导下我,答疑解惑。
根据以上说法,哈维认为马克思所说“要学会把机器和机器的资本主义应用区别开来”是错误的,因为哈维据以上六个方面互相内化的理解,认为“技术和社会关系是相互整合的”,“技术在社会整体中,不是中立的”。
更为可悲的是,不管是不是技术决定论,当代中国相当多的拜金主义者们常把这话当做圣经,将其非常低级地曲解成财富多少决定上层建筑,从而为自己的拜金增添理论基础,真是能把马克思和他的朋友们,甚至他的敌人们气地或笑地活过来。
三,哈维针对“拜物教”的了解敏感而深刻。他常指出《资本论》中贯穿全文的显性或者隐性提及的“拜物教”现象,并对这一现象做了相当精彩的阐述。笔者在上文笔记中有所提及,在此不再赘述。
四,建立在劳动价值论之上的剩余价值论。“价格是否可以在它们的价值之外附加其他的东西?它们是否在任何情况下都会出现与价值无关,在所有范围内的量化波动,并且马克思为什么如此关注劳动价值论?……马克思在这里没有维护他自己的判断……我认为马克思可能会求助于物质基础的概念:如果每个人都试图以瀑布的壮丽场景为生,或进行良心和荣誉的交易,那么将没有人能够生存。实际生产,通过劳动过程的实际的自然变换对我们的存在至关重要……”。哈维认为马克思所做的论述,相比起对现实存在的资本主义的演化做一个历史性的论述来说,更多的是在进行一种逻辑的陈述(以对古典自由政治经济学的乌托邦主张的批判为基础)。像哈维所说,“如果你想按照马克思的原意理解《资本论》,你就必须准备好在某种程度上,按照这些原则去接受某个观点,至少直到你读到书的结尾时都应该是这样”。笔者认为,马克思的兴趣,相较于对政治经济原理的细微解析来说,其实更多将重心放在人类的异化、被剥削、被损害上,所以他不喜欢承认自己是经济学家,也不喜欢承认自己是社会学家,这两方面在他看来都无视或轻视了人类被剥削的更深层的原因和关系。也如哈维所说,马克思是有浪漫色彩的。
五,通过阶级策略提高相对剩余价值。因为政府干预劳动价值,如纽约市不对食品征税,还有在英国历史上因资产阶级压倒封建地主阶级导致《谷物法》的取消,这些有意识的阶级策略和国家干预使得工人能够获得的生活资料的数量增加了,从而造成工人劳动力价值降低,进而提高了相对剩余价值。(马克思理论框架里没有这些,他坚持对自由市场的乌托邦主义的限制性假设。笔者觉得对此仁者见仁吧,马克思注重更为宏观的方面和自由市场探讨,哈维提出了现实具体的操作)。
六,供需关系。哈维说,“马克思认为,供需关系在一种特定商品形成价格的变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表面作用,但是当供求达到均衡时,他认为,供给和需求就不能解释任何事情了……这必须由完全不同的原因来解释,即凝结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或价值”。借鉴自劳动的“必要价格”(重农学派)或“自然价格”(亚当·斯密)。
七,工厂模式。哈维认为马克思受限于曼彻斯特大工厂模式,没有考察伯明翰之类地方的手工合作模式等。资本主义倾向于保留一种对劳动体系的选择。如果它们不能通过工厂体系获得足够的利润,他们就愿意回到对家庭体系的选择。哈维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个长期特点(选择)是,不同劳动体系之间的竞争,将成为追求剩余价值的斗争中资本用来对抗劳动的工具。笔者认为这一方面两人都很难说错,中国当代的互联网公司就像当时的曼彻斯特大工厂,甚至远远有过之而无不及,巨额资本量、涉及多种产业、产业链和优势产业的垄断模式等,马克思大工业的论述在这里常常高度契合。而哈维说的也无错,真正的资本市场,是活跃的,多样的,像马克思所说是革命性的生产方式。这方面现实的经验已经足以脱离理论直接证明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