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tin Parr以讽刺幽默作品出名,拍摄地点多在众人不大设防的海滩、游客如织的名胜古迹,或是人口众多嘈杂处。

他擅用非正常角度,多人对比,近距离闪光增加色彩饱和度和细节的方式来创作讽刺幽默作品。早期用环形闪光灯色彩更毒。。。如今似乎回归平淡,使用了普通闪光灯,也不用那么犀利的色彩了。(我没看过他的严肃作品,应该挺好看)

Martin Parr作品中,脱离了具体的事件、历史。与马格南传统的关心底层人、苦难人的老派作法做出决裂。因此被布列松斥为外星人,尤其是前前xx任总裁Philip Jones Griffiths 对其仇视,认为完全背弃了马格南的传统。

那么,他究竟是否真的欠缺马格南传统的,引以为傲的对人文的关怀呢?

我认为是否定的。 Martin Parr的作品中纪实摄影的严肃性和批判隐藏在图片的幽默背后,他像以往的马格南摄影师一样,提出了严厉的批判——直至今日仍在盛行,且愈加疯狂和空洞的消费主义,中国的情况更是如此。(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理论虽然过于极端,但感觉在这方面很适合说明Parr照片里的表现)

我们消费旅行,主要原因不再是旅行增长我们所知所见或者理性文化认识上的更迫切的需求,而是因为地标符号的到此一游。我们的拍摄、观看均基于符号的占有,而不是理性。并表现出惊人的集体同质化。

我们喜欢美食的形色,却看不到它们在细看之下其实是多么丑陋。(其实我感觉 Bruce Gilden的The Face项目,和Martin Parr的Real Food项目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 Gilden是不是借鉴了这个项目,详情我们下篇Bruce Gilden再谈吧)。

这些符号满足了我们自己,并互相传诵,而离理性越来越远。帕尔的作品用幽默对这些进行了不留情面,有时甚至是过份的讽刺。从这点上来说,我甚至认为他并非是不关心人文的外星人,而是相反,他比布列松的关怀程度甚至还要高。这方面反映出布列松和Philip Johnes Griffiths的知识更新跟不上了时代。

不过,Martin Parr这些图片也可以当做完全的搞笑作品,并不去深究图片背后的讽刺表达,这也完全成立。用幽默的手法,读者获取了较高的认知自由度,我个人感觉是比较高雅的做法。

本来不想有任何地域性的偏见,但Parr确实让我感觉只有英国人才会具有这种幽默表达方式。。。。。

随着传统统治地位的退去,百花齐放,一些新的思潮也不可遏制的涌上来了。 比如后现代里很多空虚、空洞和故造声势的东西……

哈,忽然想起Martin Parr说过的一句话:

最显然的回应就如狄更斯所说,是的: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Martin Parr

Comments